时间: 2025-05-07 08:5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0:01
乌夜啼,朝啼东方白,夜啼林影黑。关河万里天雨霜,月冷夜长眠不得。乌夜啼,怜尔巢中黄口时。哺腥吞腐羽毛长,母子日日长追随。一旦离群自成偶,相呼相唤期相守。故雄零落不复知,留得孤雌住衰柳。柳条萧飒难栖身,梦惊三月杨花春。载飞载止情莫伸,欲去不去愁杀人。不知挟弹谁家子,暴物伤生苦如此。哀音散入江湖间,老屋破窗灯欲死。乌夜啼,君岂知。
夜晚的乌鸦在叫,清晨时它在东方啼鸣,夜晚时则在黑暗的树林中啼叫。远方的山河万里,天上雨霜交加,月光寒冷,夜长得让人无法安眠。乌鸦在夜里啼叫,怜悯你巢中的幼鸟。它们吃腥肉,啄腐肉,羽毛渐渐长大,母子每天都在一起追随。一旦离开了群体,就成了孤雌孤雌,彼此呼唤希望能相守。以前的雄鸟已不复存在,留下孤雌在衰老的柳树上栖息。柳条萧瑟,难以栖身,梦中惊醒,仿佛三月杨花飘零。飞来飞去的情感无法表达,想走却又走不掉,愁苦得令人心痛。不知道其他谁家的孩子,遭受如此的苦难和伤痛。哀怨的声音散入江湖之间,老屋破窗,灯光似乎快要熄灭。乌夜啼,君岂知。
“乌夜啼”本身可引申为对孤独和失去的感叹,乌鸦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视作不祥之鸟,象征着哀伤与离别。
作者介绍:马臻,元代诗人,诗风多以抒情见长,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通过乌鸦的形象,表达对离别、孤独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及情感。
《乌夜啼》通过乌鸦的啼鸣,巧妙地展开了一幅关于孤独与离别的画卷。诗中的乌鸦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诗的开头便以“乌夜啼”引子,直接将读者带入一种哀愁的氛围中。接下来的描绘,展现了乌鸦在不同时间的叫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诗中母子乌鸦的情景,深情地传达了亲情的纽带与失去后的孤独。尤其是“故雄零落不复知,留得孤雌住衰柳”一句,表现了失去伴侣后的孤独与无助。更进一步,诗人在自然的描写中融入了自己对生命、亲情的思考,让人倍感共鸣。整首诗用清冷的意象,勾勒出一种深沉的哀怨,既是对乌鸦的写照,也是对人生的反思,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乌鸦的形象,表现对孤独、失去亲情的思考,传达一种无奈的哀伤,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乌夜啼》的作者是谁?
“柳条萧飒难栖身”中的“柳条”象征什么?
“乌夜啼”中的“乌”指代什么动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