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徐波渡》

时间: 2025-05-02 03:05:28

诗句

晓月千重树,春烟十里溪。

过来还过去,此路不知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5:28

原文展示:

徐波渡
作者: 孟迟 〔唐代〕

晓月千重树,春烟十里溪。
过来还过去,此路不知迷。

白话文翻译:

晨曦下的月光照耀着千层叠起的树木,春天的烟雾笼罩着十里长的溪流。走过来又走过去,这条路却让我感到迷茫不已。

注释:

  • 晓月:清晨的月亮,象征着宁静与清新。
  • 千重树:形容树木层层叠叠,景象壮观。
  • 春烟:春天的雾气,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十里溪:十里长的溪流,描绘出广阔的自然景观。
  • 此路不知迷:这条路让人迷失方向,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迷惑。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未直接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但“晓月”与“春烟”的意象常常出现在唐诗中,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迟,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常蕴含哲理,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徐波渡》创作于唐代,社会背景是一个盛世,文人纷纷追求诗歌艺术的高峰。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哲思。

诗歌鉴赏:

《徐波渡》是一首典型的唐代诗歌,诗人在清晨的月光下,描绘了千层树木和十里溪流的美景。开篇的“晓月千重树”,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月光洒在树叶上,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光影。接着“春烟十里溪”,春天的烟雾弥漫在溪流上,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是一个梦境般的场景。

诗的后半部分“过来还过去,此路不知迷”则转向了一种哲思。诗人走过这条路,却似乎迷失了方向,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受,也可以看作对人生道路的反思。人生的旅途常常充满曲折与迷茫,正如走在这条不知去向的路上,令人深思。

整体来看,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晓月千重树”:描绘清晨的月光照耀在层层叠叠的树木上,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春烟十里溪”:春天的雾气笼罩着长长的溪流,增添了景色的神秘感。
    • “过来还过去”:表达了人在此地的徘徊与游走。
    • “此路不知迷”:反映出一种对方向的困惑和迷茫。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与树木的结合,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拟人:春烟在此被赋予了一种轻柔的状态,使得景象更具生动感。
    • 对仗:诗句的结构和音韵和谐,使得整首诗读来流畅。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人生旅途的迷茫与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哲学思索。

意象分析:

  • 晓月: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 千重树:代表自然的丰饶与生命的繁荣。
  • 春烟:象征着生机与迷雾,暗示人生的复杂性。
  • 十里溪:代表漫长的人生旅途,充满未知的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晓月千重树”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晨光下的树木
    B. 暮色中的山川
    C. 夜空中的星星

  2. “此路不知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高兴与兴奋
    B. 迷茫与困惑
    C. 自信与坚定

  3. 诗歌的总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人生的迷茫与思考
    C.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孟迟的《徐波渡》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孟迟更注重内心的困惑与思索,而王维则更加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与评析》

相关查询

题简寂观 题溪口广慈寺 游日山 题共乐堂 哭孟东野二首 新开望山处 白纻歌二首 寒食行 斜路行 春来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峭的词语有哪些 玄鹄 传为笑谈 旦日日夕 戈字旁的字 一叶两豆 斤字旁的字 冬心 頁字旁的字 查访 窃喜 赤字旁的字 聚敛无厌 包含鼻的成语 将门虎子 专横跋扈 釆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