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0:13
兴隆祀丁曲
作者: 何景明 〔明代〕
称朱竿,扬朱弦,鸣钟朗鼓各在悬。
月建酉,日次丁,牲全礼成告于庭。
久哉斯道沦以失,天启神圣我祖出。
用夏变夷四海一,遐土之人炳文质。
昔者子欲居九夷,百世之下,乃享于兹。
猗与斯道,垂宪靡蹦遗。
浩浩皇皇,八荒九州。
罔或靡知,罔或靡由。
曷知曷由,我祖之休。
称赞那红色的竿子,扬起那红色的弦,钟声和鼓声在空中回荡。
在这个日子里,祭典的仪式已经完成,牲畜的祭品也已在庭院中献上。
这道理已久被遗忘,无奈我祖宗的神明显现了。
用夏朝的文明来改变四海的夷族,遥远的土地上的人们也因而得以光辉显赫。
往昔,子贡曾愿意居于夷地,百世之后,终于得以享受这样的荣光。
啊,这条道理,宛如宪法,细致而无遗失。
浩浩荡荡,覆盖八荒九州,
没有人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原因。
如何才能知晓,我祖宗的庇佑是多么深厚。
作者介绍:何景明是明代的诗人,生于仕途与文人的交汇处。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风格清新,自成一派。
创作背景:此诗作为对古代祭祀文化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先祖的敬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祖宗庇佑的期望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兴隆祀丁曲》是一首充满古典气息的祭祀诗,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祖先的崇敬。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将祭典的仪式感与庄重氛围呈现得淋漓尽致。开篇的“朱竿”“朱弦”,既是对祭祀用具的直接描写,也隐喻着一种热烈而神圣的情感。接着通过时间的标记“月建酉,日次丁”,将传统农历与祭祀活动紧密结合,突显出祭祀的仪式性与规律性。
在反思历史的层面,诗人提出“久哉斯道沦以失”,既表达了对祭祀传统的忧虑,也寄托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此处的“天启神圣我祖出”则是对祖宗庇佑的坚定信念,传达出一种希望与信仰。全诗最后以对“我祖之休”的追问收尾,既引发读者对祖先的思考,也升华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祭祀文化展开,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通过对仪式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人们对神灵庇护与文化认同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朱竿”象征什么?
“天启神圣我祖出”中的“天启”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九夷”指的是什么?
答案:1-B,2-B,3-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