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3:10
大酺
作者:张克家
甚得千愁,万愁绝,便把青天愁破。
廉纤还淅沥,打窗閒一例,叶零枝堕。
拥被思量,梦魂昨夜,半晌惺忪枯坐。
寒衣凭谁寄,想长楸短草,妖狐野火。
纵剪碎秋声,催开暮霭,纸灰风裹。
浮云容易过。百年事究竟先归妥。
看镜里头童齿豁。老入花丛,只教他小娃眉锁。
领取孤眠疑,自检点袁安高卧。
须不用,卿怜我。空庭帘幕,冷雨阶前断续,似闻道可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与思考。诗人感叹在经历了无数烦恼后,终于感受到一丝轻松,却又被窗外雨水和落叶的景象所触动,思绪翻涌。夜里梦境缠绵,醒后却又感到无聊与枯燥。寒衣该由谁来寄送呢?想到那长长的梧桐和短短的野草,仿佛有妖狐和野火在滋扰。秋天的声音被剪碎,黄昏的阴霾被催促着散去,纸灰在风中飞舞。浮云轻易地飘过,人生百年到底该如何妥善安排?镜中的自己,童年已逝,脸上却依然挂着稚嫩的笑容。老了才明白,唯有在花丛中才能找到乐趣,反而让人心中常锁着一份忧愁。孤独的睡眠带来疑虑,反思自己的生活,却发现并不需要他人的怜悯。空荡的庭院,帘幕轻摇,冷雨在阶前断续地落下,似乎听见微弱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作者介绍
张克家,近代诗人,擅长描写内心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象,其诗风细腻,情感真挚。生于动荡的社会背景中,常以个人的感受反映时代的变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情感波动后,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诗中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大酺》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张克家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将内心的愁苦与对生活的反思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的开头便以“千愁、万愁”引入,直接表现了诗人心中积压的种种情感。接着,通过细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又略显悲凉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沉重。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对梦境的回忆与现实的碰撞,加深了这种愁苦的情感。梦中的甜美与清晨的惺忪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孤独。特别是“寒衣凭谁寄”的提问,仿佛是在向外界呼唤,渴望理解与关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如“妖狐野火”象征着内心的挣扎与不安,而“浮云容易过”则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领悟。诗中对于时间的思考,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最终,诗人以“空庭帘幕,冷雨阶前断续”收尾,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凄凉的意境,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是永恒的主题。整首诗在情感的深度与艺术的表现上,都展现了张克家作为诗人的独特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孤独,透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千愁、万愁”是为了表达什么?
A. 快乐 B. 忧愁 C. 无聊
“寒衣凭谁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期待 B. 孤独 C. 开心
“浮云容易过”暗示了什么?
A. 人生短暂 B. 人生漫长 C. 人生美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张克家的《大酺》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个体的孤独感,但张克家更加强调对生活的反思,而李白则倾向于通过饮酒寻求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