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游善权洞》

时间: 2025-05-01 18:52:08

诗句

来窥善权洞,一上李公楼。

水玦岩前引,云旌松际浮。

然灯长不夜,垂钓只虚舟。

欲读吴朝刻,真成冒雪游。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52:08

原文展示:

游善权洞 倪瓒 〔元代〕

来窥善权洞,一上李公楼。 水玦岩前引,云旌松际浮。 然灯长不夜,垂钓只虚舟。 欲读吴朝刻,真成冒雪游。

白话文翻译:

来到善权洞探访,登上李公楼一览。 水流在岩石前引导,云彩像旌旗在松林间飘浮。 点燃灯火长夜不灭,垂钓于虚幻的舟上。 想要阅读吴朝的石刻,真是冒着风雪来游历。

注释:

  • 善权洞:地名,具体位置和历史背景需进一步考证。
  • 李公楼:可能是指某位李姓官员或名人的楼阁。
  • 水玦:水流曲折之处。
  • 云旌:比喻云彩像旌旗一样。
  • 然灯:点燃灯火。
  • 虚舟:空舟,比喻无实际目的或结果。
  • 吴朝刻:指吴地的古代石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倪瓒,元代诗人,生平资料有限,但从其诗作中可窥见其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情感。该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游历善权洞时的所见所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善权洞时的景象和心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向往和对游历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游历善权洞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向往和对游历的感慨。诗中“水玦岩前引,云旌松际浮”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云彩比作旌旗,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美。而“然灯长不夜,垂钓只虚舟”则表达了作者对游历的深沉感慨,暗示了游历的无常和虚幻。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窥善权洞,一上李公楼。”:开篇点明游历的目的地和观察点,善权洞和李公楼成为诗的背景。
  • “水玦岩前引,云旌松际浮。”:通过“水玦”和“云旌”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
  • “然灯长不夜,垂钓只虚舟。”: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游历的无常和虚幻。
  • “欲读吴朝刻,真成冒雪游。”:结尾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向往和对游历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旌”比喻云彩像旌旗一样。
  • 象征:如“虚舟”象征无实际目的或结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向往和对游历的感慨,体现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水玦:水流曲折之处,象征自然的曲折和变化。
  • 云旌:云彩像旌旗,象征自然的壮美和变幻。
  • 虚舟:空舟,象征游历的无常和虚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旌”比喻的是什么? A. 云彩 B. 旗帜 C. 松树 D. 岩石
  2. “虚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实际的舟 B. 无实际目的 C. 真实的游历 D. 历史的遗迹
  3. 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游历的感慨 C. 对历史的向往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推荐阅读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者都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但王维的诗更多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倪瓒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诗选》:收录了倪瓒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元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点绛唇 过夏人遥,吟秋恨积,因度此阕,以纾离怀 点绛唇 五月廿七夜书事 点绛唇·西蜀咽喉 点绛唇 西湾即事 以下有十三首平湖乐,十首 点绛唇 其一 视绳弟军中 点绛唇 其一 过柴以忱园中赏牡丹 点绛唇 骑马出镇海门 点绛唇 美人图 点绛唇 咏草用和靖叶 点绛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矫国革俗 琪花瑶草 齲字旁的字 洽闻强记 行字旁的字 万代不易 百年之约 埋掩 土贩 包含疳的词语有哪些 足字旁的字 邑字旁的字 臼字旁的字 东观之殃 先媪 包含曙的词语有哪些 甄纪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