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0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04:48
偶作二首 其二
——白居易
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
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
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
日午脱巾簪,燕息窗下床。
清风飒然至,卧可致羲皇。
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
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
日入多不食,有时唯命觞。
何以送闲夜,一曲秋霓裳。
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
自喜老后健,不嫌闲中忙。
是非一以贯,身世交相忘。
若问此何许,此是无何乡。
太阳升起时,我起床洗漱,整理衣服走向道场。
心中宁静无其他杂念,只对着一炉香。
太阳高悬时才开始吃饭,所吃的也不是美味佳肴。
粗糙和精致的食物随意而取,足以填饱肚子。
中午时脱下头巾和簪子,在窗下床上小憩。
清风吹来,躺着可以梦到羲皇。
傍晚时拄着拐杖,散步游览林间水塘。
或喝一盏茶,或吟诵一首诗。
到了晚上多不吃饭,有时只饮酒一杯。
如何度过闲夜,一曲秋天的霓裳。
一天分为五个时段,作息规律而有常。
我为自己老来健壮而感到欣慰,不觉得闲暇中忙碌。
是非纷扰都已抛开,身世之事也逐渐淡忘。
若问这是何处,这里就是无所依归的乡。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人道主义思想而闻名。他的作品关注社会民生,传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偶作二首 其二》写于白居易晚年,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身世纷扰的淡然。此时的白居易已卸下官职,过着隐居的生活,诗中流露出一种安逸和自得的心态。
《偶作二首 其二》体现了白居易对生活节奏的把握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从日出到日落,描述了一天的生活场景,展现出一种规律且惬意的生活方式。开篇的“日出起盥栉”便设定了时间的起点,接着通过“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表达了心境的宁静。诗人并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反而通过“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体现了一种节制与知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居易通过“日午脱巾簪,燕息窗下床”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悠闲的午后生活;而“清风飒然至,卧可致羲皇”则更是将生活的宁静与理想境界结合,体现出他对道教理想的向往。傍晚的散步与饮茶吟诗,既是日常的休闲,也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后一句“此是无何乡”则恰如其分地总结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在这无所依归的乡土中,内心的宁静才是最重要的。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生活节奏的和谐。白居易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表现出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的《偶作二首 其二》主要描写了什么?
在诗中,诗人如何看待饮食?
“此是无何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白居易的《偶作二首 其二》更为直白,强调日常生活的细节;而王维则通过山水景色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风格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