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7:06
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
这不是竹子也不是丝绸发出的声音,仿佛是高亢的歌声从渔船中传出。清越的歌声激荡,犹如那美好的时光,想象着在湘江的波浪中荡漾。
这首诗提到的湘波,指的是湘江,湘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渔民生活的宁静。欸乃声则是渔民在划船时发出的声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作者介绍:张镃,字子常,号惭愧,宋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民俗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人对渔民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关怀。诗中展现了湘江的美景与渔民的生动形象。
《夜闻渔歌》是一首描绘夜晚渔民生活的诗。首联“非竹非丝响裂空”,以生动的声音描写入手,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活力的夜晚场景。声音的来源并非常见的乐器,而是来自渔民的歌声,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接着“高歌三唱出渔篷”,通过对渔民歌声的描述,传达出一种热烈和欢快的情绪,仿佛渔民们在享受劳动的乐趣。
下联“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在描绘歌声的清脆激荡的同时,诗人又引入了自然的意象,湘波与欸乃声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整首诗通过音响的描绘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传达出诗人对渔民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向往。诗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劳动的尊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体现了对渔民生活的赞美,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劳动的和谐。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非竹非丝”指的是:
A. 竹子和丝绸的声音
B. 不是竹子和丝绸的声音
C. 竹子与丝绸的乐器
D. 自然的声音
诗中提到的“湘波”是指:
A. 长江
B. 黄河
C. 湘江
D. 珠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镃的《夜闻渔歌》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注重自然与劳动的融合,后者则强调豪放与人生哲理,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