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游茅山》

时间: 2025-05-02 13:13:14

诗句

句曲山中古洞天,金堂玉室地相连。

方当遽子知非日,已过茅君得道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3:14

原文展示:

游茅山
滕宗谅 〔宋代〕

句曲山中古洞天,
金堂玉室地相连。
方当遽子知非日,
已过茅君得道年。

白话文翻译:

在句曲山上,有古老的洞天,
金色的殿堂与玉石的房室相连。
如今你应该明白,这不是寻常的日子,
茅君得道的年岁已经过去了。

注释:

  • 句曲山:句曲山是道教名山,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 古洞天:指的是古老的道教洞府,常被视为修道者的隐居之所。
  • 金堂玉室:形容道教宫殿的华美,金堂指金色的殿堂,玉室指玉石制成的房间。
  • 方当:正当、适合的意思。
  • 遽子:急速、迅速的意思。
  • 知非日: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日子。
  • 茅君:指的是茅山的开山祖师,得道的年岁。

典故解析:

“茅君”指的是茅山的道教始祖,通常与修道成仙的故事相联系。茅山以其悠久的道教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诗中提到的“得道年”指的是修道者为了成道而努力的时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滕宗谅,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游览茅山时所作,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道教文化的敬仰,以及对修道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茅山》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茅山的深厚情感。诗中“句曲山中古洞天”和“金堂玉室地相连”,描绘了茅山的神秘与庄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在此处不仅欣赏美景,更在思考人生与修道的意义。在最后两句中,诗人直指修道之人早已不再是平常人,强调了得道的艰辛与珍贵,同时带有一丝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展现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句曲山中古洞天:描绘了茅山的古老与神秘,暗示其作为修道之地的悠久历史。
    • 金堂玉室地相连:表现了道教殿堂的辉煌,象征着道教文化的高尚与纯洁。
    • 方当遽子知非日:提醒读者要意识到此地的特殊意义,暗含对修道者的期许。
    • 已过茅君得道年:强调修道的艰辛与时间的流逝,鼓励人们珍惜修道的机会。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中“古洞天”与“金堂玉室”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金堂与玉室象征着道教的高贵与精神追求。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尊重,强调修道者的辛勤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传递出一种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古洞天:象征修道者的隐居与追求,代表着超脱世俗的精神世界。
  • 金堂玉室:代表道教的精神殿堂,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句曲山的古洞天主要象征什么?

    • A. 道教的衰退
    • B. 修道者的隐居
    • C. 世俗的繁华
  2. “金堂玉室地相连”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道教文化的辉煌
    • C. 人生的无常
  3. 诗中提到的“茅君”指的是?

    • A. 一位历史人物
    • B. 道教的开山祖师
    • C. 诗人的好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与隐居生活的美,但更注重自我的内心感受;而滕宗谅的《游茅山》则强调道教文化及其修道者的精神追求,展示了不同的文化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道教文化与中国文学》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踏莎行 踏莎行 其二 晓发梦归,次前韵 踏莎行题碧山跋保母帖墨迹用其题草窗词卷韵 踏莎行 春草 踏莎行 其十九 十九部仄韵 踏莎行 村女 踏莎行 云窗秋梦 踏莎行 岁晚薄游北郊 踏莎行 赠王三校尉 踏莎行 总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千金之体 赵字 缧绁之苦 自字旁的字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裦腿 小堂名 包含衰的成语 包含信的词语有哪些 唯唯连声 欹矬 手字旁的字 楚歌四起 疋字旁的字 匸字旁的字 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糸字旁的字 户枢不蝼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