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0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07:23
诫是非
作者: 刘兼 〔唐代〕
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
三人告母虽投杼,百犬闻风只吠声。
辨玉且宽和氏罪,诬金须认不疑情。
因思畴昔游谈者,六国交驰亦受烹。
这首诗告诫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口才出众、能言善辩的人,因为是非之事常常是因为个人的喜欢和厌恶而产生的。即便是三个人向母亲告状,最终也只是在无用的争辩中。就像百只狗听到风声就开始吠叫一样,毫无依据。我们要分清真伪,就像宽容地看待和氏之璧的罪责,而对于金子则要毫不怀疑其真实性。想到昔日那些游谈之人,六国之间的交战也都是因为这些口舌之争而受到惩罚。
作者介绍:刘兼,唐代诗人,作品多以讽喻、抒情见长,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复杂,诗人以此诗反映社会现象,告诫人们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诫是非》是一首警示性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口才之人的警惕,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是非的难以辨别。首句“巧舌如簧总莫听”,点明了诗歌的主旨,警示人们要对那些能言善辩的人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他们。接下来,诗人用“是非多自爱憎生”说明,许多争论和是非都是基于个人的好恶,而不是事实真相。通过描绘“百犬闻风只吠声”,进一步强调了无根据的声音是多么容易传播。
后半部分则通过“辨玉且宽和氏罪,诬金须认不疑情”,表达了对真相的追求,鼓励人们在面对争议时应保持理智,要有辨别真假的能力。最后,诗人以“六国交驰亦受烹”结束,提醒大家历史上因口舌之争而导致的国家灭亡,寓意深刻。
整首诗通过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构建了一个警示与思考的空间,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辨别是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告诫人们在纷争中保持理智,清晰辨别是非,避免因口舌之争而受到伤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巧舌如簧”指的是:
A. 口才很好的人
B. 说谎的人
C. 听众
D. 无知者
“百犬闻风只吠声”意在说明:
A. 只听风声不思考
B. 狗是最聪明的生物
C. 众人皆有理智
D. 无根据的议论传播
“六国交驰亦受烹”暗示:
A. 争吵导致国家的灭亡
B. 六国的合作
C. 口舌之争的乐趣
D. 忘记历史的重要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