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5:5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5:58:16
施经偈
冯楫 〔宋代〕
我赋耽痂癖,有财贮空虚。
不作子孙计,不为车马速。
不充玩好用,不买声色娱。
置锥无南亩,片瓦无屋庐。
所得月俸给,唯将赎梵书。
万里遣迎介,崎岖涉长途。
奉安大刹中,开示诸迷徒。
庶几披阅者,咸得入无馀。
古佛为半偈,尚乃舍生躯。
我今以财施,痛楚不侵肤。
以我较古佛,苦乐万倍殊。
所以不惜财,非是禀性愚。
借问借财人,终日较锱铢。
无常忽地到,宁免生死无。
我沉迷于赋税的痂癖,财产却空虚无物。
我不为子孙打算,不为车马的快速而忙碌。
不充当玩乐的用具,不购买声色的享乐。
即使没有土地,也没有房屋庐舍。
我月薪所得,唯有用来赎回佛教经典。
我不辞辛劳,万里送书,崎岖跋涉长途。
在大寺中安奉经典,开导那些迷惘的人。
希望阅读的人,皆能进入无余的境地。
古佛只留下一句偈语,尚且愿舍生忘死。
我如今以财施舍,内心不受痛楚的侵扰。
与古佛相比,我的苦乐更是万倍的差异。
所以我不惜财物,并不是因为本性愚笨。
请问那些借钱的人,终日斤斤计较。
无常之事忽然降临,难道能免于生死的苦?
冯楫,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在佛教领域的深厚修为和独特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内心的修行。
《施经偈》写于一个讲求财富与内心修行相结合的时代,冯楫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反思财富的真正意义和生死的无常。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世俗财富的看淡,以及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施经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冯楫通过对财富、生命和佛教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物质世界的冷淡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尤其是对佛教经典的重视,体现了他希望通过施舍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诗的开篇便直入主题,强调了自己对财富的态度,认为钱财无用,反而是精神的追求更为重要。诗人用“我赋耽痂癖”形象地表达了对财富的冷漠,随后提到对子孙的考虑和对声色的拒绝,进一步强化了其清高的立场。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不惜万里路程去奉安佛教经典的决心,这种艰辛的付出,与古佛舍生取义的精神相呼应,展现出一种无私和奉献的情怀。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深邃,字句间流露出的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让读者在欣赏之余,不禁反思自身的价值观。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财富的冷漠与对精神追求的强调,表现了冯楫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通过施舍与阅读经典,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是诗人对自身和他人的启示。
《施经偈》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赎梵书”是什么意思?
诗中强调的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