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4:29
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利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市。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潼川类。
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在我未中进士的时候,乡里遇上了饥荒。
我和乡里的乡民共同去进行赈济。
饥民们勉强得到一些食物,免于饥饿而死。
等我中进士后,却被贬到田间。
然后又应召回去,开始治理和规划。
忽然在路上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小孩。
我再次劝说乡里人,割舍自己的用度来施舍。
每天供养八千人,经过八旬才停止。
那时正值麦子成熟,粮食源源不断。
我开始去朝廷报到,得到长宗寺的恩惠。
本来我不指望得到回报,但人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情。
利司详细奏报,但我回去后却无法避免。
今年又遭遇歉收,我刚好负责泸水的救助工作。
没有人家准备饭食,所救济的全用米。
我暂时舍出三百斛米,十人中得以活一两人。
又用一千石米,降低价格供给市场。
每石米价减十钱,避免了价格暴涨。
还有一些地方没熟,资金短缺的潼川类。
我计划用减价出售,所希望的就是公平救济。
我并不是财力充裕,只是怜悯百姓的艰难。
我这一时所施行的,乐意为人所铭记。
作者介绍:冯楫,宋代诗人,政治家,曾在多地担任官职,以关心民生、乐于施惠而著称。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饥荒频繁的时期,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和对赈济工作的积极参与。
这首《劝谕赈济诗》通过叙述诗人自己在饥荒时期的经历,表现了他对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对施惠行动的坚定信念。诗中描绘了饥荒的惨状以及诗人为了拯救乡民而付出的努力,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公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开篇,诗人用亲身经历引入主题,勾勒出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紧接着,诗人以“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展示了饥民的困境,表达了强烈的同情心。整首诗不仅有对社会现状的批判,还有对人民生活困境的深切关怀,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诗人最后的“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并非出于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整首诗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关心民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诗人崇高的道德情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关心民生、施行救助,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与责任感。诗人不仅关注自身的荣华富贵,更关注国家百姓的生活困苦,表现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我朝未第日”意指什么?
A. 诗人未中进士
B. 诗人已中进士
C. 诗人将要参加考试
D. 诗人希望辞职
诗人为了救济饥民,采取了哪些措施?
A. 施舍自己的财物
B. 发表演说
C. 编写书籍
D. 休养生息
“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财富的渴望
B. 对百姓的同情与关怀
C. 对政治的失望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