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右史之京 其二》

时间: 2025-04-26 16:15:26

诗句

曾游上国和阳春,华发重来一曲新。

身自楚臣谁不识,兰台宾客更无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5:26

原文展示:

曾游上国和阳春,
华发重来一曲新。
身自楚臣谁不识,
兰台宾客更无人。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游历过上国,享受过春天的美好,
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又唱起一曲新的歌。
身为楚国的臣子,谁人不识我呢?
然而在兰台的宾客中,却没有人来相认。


注释:

字词注释:

  • 上国:指的是京城或中央政权所在的地方。
  • 阳春:春天,通常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华发:白发,表示年纪大了。
  • 楚臣:楚国的臣子,指的是作者的身份。
  • 兰台:古代文人聚集的地方,象征着文化和高雅的社交圈。

典故解析:

  • 兰台:在古代,兰台是指一个专门用来接待宾客的地方,通常与文人雅士的聚会相关。这里暗含对文化圈的失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攀龙(约1565-1628),明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为人耿直,作品以清新自然而著称,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攀龙晚年之际,表达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以及对身边文化环境的失落感。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


诗歌鉴赏:

《送右史之京 其二》是李攀龙向一位朋友送别时写的诗,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忆,表达了对旧日友情的怀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的“曾游上国和阳春”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美丽画面,暗示着作者曾经的辉煌与青春。随着“华发重来一曲新”,诗人意识到岁月的无情,白发的出现象征着他的衰老,然而他仍然在努力歌唱,试图用新歌来迎接新的生活。

“身自楚臣谁不识”一句,既表达了作者的自信与自豪,也流露出一丝孤独。楚国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作为楚臣的他在文化上是被认可的,但在“兰台宾客更无人”中,却显得格外凄凉,暗示着在繁华的社交场合中,真正能理解他的人却寥寥无几。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仗的手法,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体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李攀龙成功地把个人情感与普遍的人生哲理相结合,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人际关系的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游上国和阳春:回忆曾经在春天游览京城,暗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2. 华发重来一曲新:意识到自己已经年老,但仍希望用新的歌声来表达生活的态度。
  3. 身自楚臣谁不识:自我认同,作为楚国的臣子,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4. 兰台宾客更无人:感到孤独,尽管身处文人圈子,却没有人真正理解自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曾游上国”和“华发重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比喻:华发象征着衰老,春天象征着青春的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失落,体现了李攀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上国:象征着权力和繁华的中央。
  • 阳春:代表希望与生机。
  • 华发:象征衰老和无奈。
  • 兰台:代表社交与文人文化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华发”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
    • B. 白发
    • C. 头发多
  2. “兰台宾客”暗示了什么?

    • A. 繁华
    • B. 孤独
    • C. 喜欢
  3. 诗人对岁月的看法是?

    • A. 愉快
    • B. 感慨
    • C. 忽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攀龙《送右史之京 其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李攀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感,而白居易则更多地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李攀龙诗集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典诗词解读》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蝶恋花 鹧鸪天 其五 春光好 诉衷情令 咏闲十首 其一 踏莎行 其九 西江月 其九 西江月 其三 西江月 咏冬十首 其一 醉落魄/一斛珠 其九 醉落魄/一斛珠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鼻字旁的字 旷世无匹 刀字旁的字 辘辘远听 起碇 坩子土 日不我与 有头有脑 氏字旁的字 青旷 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滚的成语 雝培 齲字旁的字 陌上桑间 羊字旁的字 恶稔祸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