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1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5:26
曾游上国和阳春,
华发重来一曲新。
身自楚臣谁不识,
兰台宾客更无人。
我曾经游历过上国,享受过春天的美好,
如今头发已经白了,又唱起一曲新的歌。
身为楚国的臣子,谁人不识我呢?
然而在兰台的宾客中,却没有人来相认。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攀龙(约1565-1628),明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为人耿直,作品以清新自然而著称,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攀龙晚年之际,表达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以及对身边文化环境的失落感。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
《送右史之京 其二》是李攀龙向一位朋友送别时写的诗,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忆,表达了对旧日友情的怀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的“曾游上国和阳春”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美丽画面,暗示着作者曾经的辉煌与青春。随着“华发重来一曲新”,诗人意识到岁月的无情,白发的出现象征着他的衰老,然而他仍然在努力歌唱,试图用新歌来迎接新的生活。
“身自楚臣谁不识”一句,既表达了作者的自信与自豪,也流露出一丝孤独。楚国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作为楚臣的他在文化上是被认可的,但在“兰台宾客更无人”中,却显得格外凄凉,暗示着在繁华的社交场合中,真正能理解他的人却寥寥无几。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仗的手法,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体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李攀龙成功地把个人情感与普遍的人生哲理相结合,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人际关系的复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失落,体现了李攀龙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华发”指的是什么?
“兰台宾客”暗示了什么?
诗人对岁月的看法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