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如梦令 芦雁》

时间: 2025-04-30 19:21:07

诗句

风起芦花如醉,历历雁行成字。

一点一声寒,霜重晓枫群碎。

知未,知未,只在浅深沙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21:07

原文展示:

风起芦花如醉,历历雁行成字。
一点一声寒,霜重晓枫群碎。
知未,知未,只在浅深沙际。

白话文翻译:

风吹动芦花,仿佛醉了一般,成群的大雁在空中排列得清晰可见。
一声声的寒意袭来,霜重压在晨曦中的枫树上,树叶纷纷飘落。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这一切只在浅浅沙滩的边际。

注释:

  • 芦花:指芦苇开花的部分,常象征秋冬的景象。
  • 雁行成字:形容大雁飞行时排成一行,像字一样整齐。
  • 霜重:形容霜冻严重。
  • 晓枫:清晨的枫树,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浅深沙际:指沙滩的边缘,展现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衡,明代诗人,其作品以清新婉约见长。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传达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冬之际,诗人在此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产生了对时光流逝和自然美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芦雁》通过描写秋冬时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与时光流逝的思考。开篇“风起芦花如醉”,通过比喻将芦花的轻盈与醉态相结合,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与美丽。接着“历历雁行成字”,以大雁的飞行整齐划一,暗示着自然的规律与秩序,带给人一种和谐的感受。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寒意的描绘,“一点一声寒”,给人以清冷之感,也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最后一句“知未,知未,只在浅深沙际”,则让整首诗的意境升华,仿佛在追问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边际,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风起时芦花的摇曳,传递出一种轻盈的美感。
    • 第二联通过大雁的行列,展示自然界的秩序与和谐。
    • 第三联则转向了寒冷的感受,体现了季节的凋零。
    • 最后一句则是对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芦花比作醉态,形象生动。
    • 对仗:如“点”与“声”,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人对生命短暂与变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芦花:象征着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脆弱。
  • 大雁:象征迁徙与归属,暗示着生命的旅途。
  • 霜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寒冷的来临。
  • 晓枫:代表着清晨的宁静与新生的希望。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芦花”在什么季节盛开?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2. 诗中描写的“雁行成字”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无常
      • B. 自然的和谐
      • C. 人的孤独
      • D. 时光的流逝
    3. “晓枫”中“晓”指的是什么时间?
      • A. 晚上
      • B. 早晨
      • C. 中午
      • D. 黄昏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比较王衡的《如梦令·芦雁》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但王衡更注重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哲理,而李清照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波动与内心的孤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衡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

相关查询

送本中上人 秋吟 其一 过山家 舟中杂纪 其二 红梅 其七 船上 莫处士悼诗 李侯 其一 漫兴 其四 遣兴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川字旁的字 馈奠 痿人念起 厚味腊毒 心字底的字 包含遂的成语 绞丝旁的字 何开头的成语 洞见症结 包含治的成语 奔讣 而字旁的字 巳字旁的字 韦编三绝 赌石 冲帐 一龟一鹤 深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