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9:3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9:33:43
如梦令
作者: 龚自珍 〔清代〕
本是花宫么凤。
降作人间情种。
不愿住人间,
分付药炉烟送。
谁共。谁共。
三十六天秋梦。
全诗翻译:
这本是花宫中的美凤,
却降落人间成了情种。
不愿意停留在人世,
只愿让药炉的烟雾送走。
谁能共我?谁能共我?
犹如三十六天的秋梦。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字伯云,号觉民,晚号香溪,清代诗人、散文家。生于北京,出身于官宦世家,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带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
《如梦令》是龚自珍在其人生中经历了诸多波折后所作,反映了他对爱情与人生的感慨。诗中表达了对人间情感的无奈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虚无梦境的沉醉。
《如梦令》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象描绘了情感的复杂性。开篇即以“花宫么凤”引出,展现了美与高贵,蕴含了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向往。随之而来的“降作人间情种”则暗示了美好理想的破灭,诗人似乎在感伤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不愿住人间,分付药炉烟送”一句,进一步表达了他对人世浮华的厌倦和对纯粹情感的向往。药炉的烟雾象征着消散、虚幻,隐喻着诗人对人间纷扰的逃避。而“谁共。谁共。”则是对同伴的呼唤,感叹在这情感的旅途中,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少之又少。
最后一句“三十六天秋梦”更是将全诗推向高潮,暗示着美好与虚幻的交织。秋梦的意象,既有思念的悠远,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幽远,展现了龚自珍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核心思想在于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龚自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人世复杂情感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花宫”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药炉烟”意象主要代表了什么?
“三十六天秋梦”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