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1:39
燕山五六月,气候苦不常。
积阴绵五旬,畏景淡无光。
天漏比西极,地湿等南方。
今何苦常雨,昔何苦常暘。
七月二日夜,天工为谁忙。
浮云黑如墨,飘风怒如狂。
滂沱至夜半,天地为低昂。
势如蛟龙出,平陆俄怀襄。
初疑倒巫峡,又似翻萧湘。
千门各已闭,仰视天茫茫。
但闻屋侧声,人力无支当。
嗟哉此圜土,占胜非高冈。
赭衣无容足,南房并北房。
北房水二尺,聚立唯东箱。
桎梏犹自可,凛然覆穹墙。
嘈嘈复杂杂,丞汗流成浆。
张目以待旦,沈沈漏何长。
南冠者为谁,独居沮洳场。
此夕水弥满,浮动八尺床。
壁老如欲压,守者殊皇皇。
我方鼾鼻睡,逍遥游帝乡。
百年一大梦,所历皆黄粱。
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遗忘。
雄鸡叫东白,渐闻语场扬。
论言苦飘扬,形势犹仓黄。
起来立泥涂,一笑褰衣裳。
遗书宛在架,吾道终未亡。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1:39
七月二日大雨歌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燕山五六月,气候苦不常。
积阴绵五旬,畏景淡无光。
天漏比西极,地湿等南方。
今何苦常雨,昔何苦常暘。
七月二日夜,天工为谁忙。
浮云黑如墨,飘风怒如狂。
滂沱至夜半,天地为低昂。
势如蛟龙出,平陆俄怀襄。
初疑倒巫峡,又似翻萧湘。
千门各已闭,仰视天茫茫。
但闻屋侧声,人力无支当。
嗟哉此圜土,占胜非高冈。
赭衣无容足,南房并北房。
北房水二尺,聚立唯东箱。
桎梏犹自可,凛然覆穹墙。
嘈嘈复杂杂,丞汗流成浆。
张目以待旦,沈沈漏何长。
南冠者为谁,独居沮洳场。
此夕水弥满,浮动八尺床。
壁老如欲压,守者殊皇皇。
我方鼾鼻睡,逍遥游帝乡。
百年一大梦,所历皆黄粱。
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遗忘。
雄鸡叫东白,渐闻语场扬。
论言苦飘扬,形势犹仓黄。
起来立泥涂,一笑褰衣裳。
遗书宛在架,吾道终未亡。
全诗翻译:
燕山的五六月份,气候常常苦涩。阴云积聚在五个星期,怕见那淡淡无光的天色。天上漏雨的地方就像西极,地面湿润得和南方一样。如今何必忧虑这常下的雨,过去又为何苦恼那常有的阳光。七月二日的夜晚,天工忙碌到底是为了谁呢?浮云黑得如同墨汁,狂风怒吼着像是发疯。暴雨滂沱直至夜半,天地间一片低沉。雨势如同蛟龙出海,平地瞬间变得怀抱着水波。初时怀疑是倒置了巫峡,又像是翻动了萧湘。千家万户都已闭门,仰望天空一片茫然。只听见屋侧的声音,人力已无法支撑。唉,这片圆土,占有的胜利并不在高冈。赤衣人无处容身,南房和北房都被淹没。北房水深两尺,只有东箱聚水。枷锁仍可承受,冷冷地覆盖着穹顶。嘈杂声复杂纷杂,汗水流成浆。睁眼等待天明,沉沉的雨水何时才能停。南冠者到底是谁,独自在这沮丧的场地。今夜水已满溢,八尺的床浮动不定。墙壁老得似乎要压下来,守夜的人心中忐忑。我正鼾声大作,逍遥游于帝乡。百年如大梦,所经历的皆如黄粱梦。生死早已看破,身世仿佛被遗忘。雄鸡叫着东方渐白,渐渐听见言语的回响。论及这苦难飘扬,形势依然仓促不安。起来在泥泞中站立,微笑着掀起衣裳。遗书犹在架上,我的道理终究未亡。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号宋瑞,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政治家,因其忠诚与勇气而受到后世尊敬。他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色,最终为国捐躯。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诗人身处危难环境,内心充满对国家存亡的忧虑与思考。诗中描绘的雨景,更是象征了国家的苦难与个人命运的无常。
《七月二日大雨歌》以其强烈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遇的思考。开篇通过描写燕山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出诗人对常年的阴雨与失落阳光的感慨,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无奈。随着情节的展开,诗人通过对暴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天地间的浩荡与压抑,暗示了内心的苦闷与挣扎。
诗中“千门各已闭,仰视天茫茫”一句,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孤独与无助的情感,诗人似乎在召唤着人们共同面对这场自然的劫难。后续对水淹北房的描写,彰显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对人力的无奈。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雨夜的描绘,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最终以“吾道终未亡”收尾,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暴雨与诗人内心的苦闷,表达了对国家存亡的忧虑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体现了文天祥忠诚爱国的情怀和不屈的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今何苦常雨,昔何苦常暘”中的“苦”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愤怒
答案: B
“南冠者为谁,独居沮洳场”中的“南冠”指代了什么?
A. 个人的成就
B. 失意者
C. 大自然
答案: B
诗人对暴雨的描写主要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 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