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3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32:59
元宋兴亡谁可论,楼船云拥向南巡。
百年历数应天运,一代君臣问水滨。
土掩芦衣成往事,波沈玉玺与何人。
荒流夜半潮声急,隐隐犹闻战鼓频。
元朝和宋朝的兴亡,谁能评说呢?南巡的楼船在云层中穿行。
百年历史的变迁,似乎都顺应着天命,一代的君臣在河边询问着。
埋在土中的芦苇衣已经成为往事,波涛之下的玉玺又归于何人?
荒凉的河流在夜半潮水急促的冲击中,隐隐约约还能听到频繁的战鼓声。
作者介绍:吴驯,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在诗歌创作上具有独特风格,常关注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等主题。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与无奈。诗中对元宋兴亡的提及,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循环的深刻理解。
《吊厓山》是一首充满历史沉思的古诗,诗人以悲壮的语气对元朝和宋朝的兴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开篇即提出“谁可论”,显示了对历史评价的无奈与复杂。接着,诗人用“楼船云拥”描绘出一种历史的苍凉感,仿佛历史的航行在云雾中迷失。
“百年历数应天运”一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似乎所有的兴亡都在天意之中,令人感到无力。接下来的“土掩芦衣成往事”,则通过隐喻展示了历史的遗忘与消逝,仿佛那些曾经的辉煌如今已被尘土掩埋。
“波沈玉玺与何人”一句更是引人深思,象征着权力的失落与归属,暗示着历史的无常。最后两句“荒流夜半潮声急,隐隐犹闻战鼓频”,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描绘出一种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充满了悲壮与无奈,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与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循环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元朝与宋朝兴亡,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A. 无所谓
B. 感慨与无奈
C. 高兴
D. 忽视
“土掩芦衣”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新的开始
B. 过去的遗忘
C. 富贵荣华
D. 永恒的存在
诗的最后两句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平和
B. 喜悦
C. 动荡与不安
D. 绝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