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潇湘夜雨》

时间: 2025-05-07 08:41:47

诗句

两岸丛篁湿,一夕波浪生。

孤灯蓬底宿,江雨蓬背鸣。

南来北往客,同听不同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1:47

原文展示:

潇湘夜雨
作者: 薛瑄 〔明代〕
两岸丛篁湿,一夕波浪生。
孤灯蓬底宿,江雨蓬背鸣。
南来北往客,同听不同情。

白话文翻译:

两岸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湿漉漉的,一晚之间波浪翻涌。
孤独的灯光下,我在蓬草底下宿营,江边的雨声在蓬草后面响起。
南来的客人和北来的旅人,都在听着这雨声,却有着不同的情绪。

注释:

  • 丛篁:指密集的竹林。
  • 波浪生:指水面上波浪的涌起,形容雨夜的动荡。
  • 蓬底:指茅草或蓬草的底部,表示露宿的地方。
  • :此处指雨声的响亮。
  • 南来北往客:指来自南方和北方的旅客,暗示不同的旅途经历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瑄,明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其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及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创作背景:

《潇湘夜雨》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困扰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夜雨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以及在不同环境下人们的不同情感。

诗歌鉴赏:

《潇湘夜雨》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人在孤独与困境中的思考。开篇通过“丛篁湿”和“波浪生”描绘夜雨的景象,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也营造出一种沉浸在自然中的孤独感。接着,孤灯的意象更是加强了这一主题,暗示了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渴望。

“南来北往客”一句,体现了旅人之间的共鸣与隔阂,虽然都在听着同样的雨声,却因各自的经历与情感而感受不同。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每个人的孤独,也让人思索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整首诗在简约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岸丛篁湿,一夕波浪生。
    描绘了雨夜的自然景象,湿润的竹林和波动的水面,营造出一种动感与湿润的氛围。

  2. 孤灯蓬底宿,江雨蓬背鸣。
    通过“孤灯”与“蓬底”的意象,强调了孤独的宿营环境,雨声在蓬草后面响起,触动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3. 南来北往客,同听不同情。
    旅人的共鸣与各自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人们在同一环境下却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来北往客”,在形式上形成平衡,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雨声拟人化,使其“鸣”起来,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意象:竹林、孤灯、雨声等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与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的主题展开,表达了在自然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对生命旅途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丛篁:象征生命的生机与孤独。
  • 孤灯:代表希望与孤独的交织。
  • 江雨:象征自然的无情与情感的涌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包括哪些元素? A. 竹林和波浪
    B. 山川和湖泊
    C. 沙漠和海洋

  2. “南来北往客”表达了什么含义? A. 旅人在同一环境下有相同感受
    B. 旅人因经历不同而感受不同
    C. 旅人不再感到孤独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和夸张
    B. 比喻和对比
    C. 对仗和拟人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潇湘夜雨》相似之处在于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春望》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潇湘夜雨》则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名篇解析》

相关查询

画锦堂(牡丹) 黄鲁直先王赐帖赞 周少隐留春词帖赞 米元章海岳诗帖赞 晁之道促装帖赞 宫词一百首 十月廿五日有诏以予班六卿赐对衣金带鞍马二首 其二 庚子三月二十七日又易守当涂四月十一日发辞 春波堂小饮怀棠湖旧隐三首 怀素千文帖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先入之见 竖心旁的字 老鄙 夕字旁的字 水冲 万不得已 单椒秀泽 功德圆满 包含民的成语 爻字旁的字 山阴乘兴 反犬旁的字 亲信 只好 匹偶 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