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成都进士杜暹伯升出家名法通往来吴中》

时间: 2025-04-30 10:02:18

诗句

欲识当年杜伯升,飘然云水一孤僧。

若教俯首随缰锁,料得如今似我能。

(柳子玉云,通若及第,不过似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02:18

原文展示

欲识当年杜伯升,
飘然云水一孤僧。
若教俯首随缰锁,
料得如今似我能。
柳子玉云,通若及第,不过似我。

白话文翻译

如果想要了解当年的杜伯升,他如今已飘然如云水般的孤独僧人。如果让我低头随从那些枷锁,恐怕也只能像我一样,难以有所作为。柳宗元和陶渊明的志向,若是能达到及第,也不过是像我一样而已。

注释

  • 杜伯升:杜暹,字伯升,是宋代的进士,后来出家为僧。
  • 飘然云水:形容其人如云水般洒脱自在。
  • 缰锁:比喻束缚的事物。
  • 柳子玉云:指柳宗元和陶渊明,二人都是有名的诗人。
  • 及第:指中进士,取得官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和细腻,深受后人喜爱。苏轼在仕途上经历了多次沉浮,且在其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昔日友人的怀念与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思考。杜暹的出家使苏轼思索出世与入世的意义。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杜伯升的出家为引子,通过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了苏轼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欲识当年杜伯升”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以“飘然云水一孤僧”描绘了杜暹的洒脱与孤独,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随后“若教俯首随缰锁”则揭示了苏轼对世俗束缚的反感与无奈,他不愿屈服于世俗的压力,宁愿保持自己的独立。

诗末提到柳宗元和陶渊明,表明即使是名士也难逃现实的束缚,“不过似我”则传达出一种自嘲和无奈。整首诗在清新脱俗的意境中,透出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令人感慨不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识当年杜伯升:表达想要了解当年杜暹的心情。
  • 飘然云水一孤僧:描绘杜暹现在的状态,既有洒脱又有孤独。
  • 若教俯首随缰锁:设想如果自己屈从于世俗的束缚。
  • 料得如今似我能:感慨自己也只能这样自嘲。
  • 柳子玉云:提到柳宗元和陶渊明,以此进行类比。
  • 通若及第,不过似我:表明即使他们取得了成就,也不过是如同我一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水”比作杜暹的洒脱,表现其境界。
  • 对仗:如“飘然云水一孤僧”与“若教俯首随缰锁”形成鲜明对比。
  • 反语:通过“不过似我”表达出对自己和他人处境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个人选择的思考,反映出对自由与束缚、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理。苏轼通过杜暹的出家,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内心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思。

意象分析

  • 云水:象征自由与洒脱,代表对尘世的超脱。
  • 孤僧:表现孤独与内心的追求。
  • 缰锁:象征世俗的束缚,反映人的无奈与挣扎。
  • 柳子玉云:引申出对名士的向往与对自我处境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暹在诗中被描述为一个怎样的人?

    • A. 忍辱负重
    • B. 洒脱自由
    • C. 追求名利
    • D. 依附他人
  2. “缰锁”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自由
    • C. 束缚
    • D. 责任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柳州柳宗元集》:柳宗元的作品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

诗词对比

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都有对自由的追求,但苏轼更倾向于反思个人境遇,而陶渊明则直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题画二首 题画廿四首 题画廿四首 题画廿四首 题画廿四首 题画廿四首 题画廿四首 题画廿四首 题画廿四首 题画廿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余想 而字旁的字 敞胸露怀 竖心旁的字 至字旁的字 传风搧火 业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敢不唯命 出乎意料 斗筲之徒 入字旁的字 包含仅的词语有哪些 掇摝 閠字旁的字 净结尾的成语 包含用的词语有哪些 酒牌 泥古守旧 包含续的词语有哪些 适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