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4:46
水龙吟 颐和园
作者:王引
翠云万寿山前,柳丝叠作宫游髻。长廊碧藻,雕栏朱漆,几番兴替。槛外波光,望中疑到,江南故地。正絮堆春满,风熏人醉,芳潮退,痕犹腻。回首天涯云际,竟纷纷,来倾悲泪。舫楼犹昔,王师安在?剩馀烟水。南海北洋,螭聋蛟瞆,衔枝精卫。纵昆明池浅,钓船怎忍,刺斜阳里?
在万寿山前,青翠的云彩飘荡,垂柳宛如宫女的发髻。长廊上绿藻盈盈,朱漆的雕栏历经几度兴衰。栏外的波光闪烁,远望似乎看到了江南的故地。正是春天的时节,纷飞的柳絮让人醉心,芳香的潮水退去,留下湿润的痕迹。回首云际天涯,不禁泪雨纷飞。昔日的舫楼依旧,王师何在?只剩下烟水一片。南海北洋,螭龙蛟鳝,衔着精卫的枝头。即使昆明池再浅,钓船又怎忍心,在傍晚的阳光下?
王引,现代诗人,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历史情感为题材,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内心的感受与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水龙吟 颐和园》创作于对颐和园的游览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出对故土的思念。
《水龙吟 颐和园》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王引借助颐和园的美景,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思考与对故土的眷恋。诗中描绘的翠云、万寿山、柳丝、长廊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氛围,仿佛让读者置身于那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引入了对过往的追忆。万寿山的翠云和柳丝的宫游髻,展现了大自然的妩媚与生机,也暗示了历史的悠久与变迁。随着诗句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愈发深沉,正如“江南故地”的怀念,透出一种忧伤的美感。
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诗中也包含了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尤其是“王师安在”的自问,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无奈。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的描绘,更是对生命、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探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与对历史变迁的无奈感。诗人以个人情感为引,折射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展现了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中提到的“万寿山”是指哪个地方的景点?
作者在诗中表现了对哪种情感的思考?
“王师安在”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