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55:06
原文展示:
半壁纵横遍虎豺,北来音耗听多乖。
螳螂讵信能当毂,虺蜴无端起祸阶。
嚼齿空存吞贼气,拊膺难遂报君怀。
可怜数郡遭荼毒,血肉为泥骨作柴。
白话文翻译:
半壁江山被虎豺横行,来自北方的消息听起来很不妙。
螳螂的力量何能抵挡车轮,蜥蜴无缘无故地引发灾难。
嘴里只剩下吞噬仇恨的气息,捶胸难以报答君恩。
可怜那些地方遭受荼毒,鲜血和肉体成了泥土,白骨成为柴火。
注释:
- 半壁:指一半的江山,形容国势的分裂或局势的动荡。
- 虎豺:指凶恶的野兽,比喻敌人或祸患。
- 北来音耗:来自北方的消息,音耗指信息或消息,听多乖意为多有不好的消息。
- 螳螂:比喻自以为是的力量,螳螂当车,意指微小的力量无法抵挡巨大的力量。
- 虺蜴:蛇和蜥蜴,形容小的隐患也能酿成大祸。
- 嚼齿空存:形容心中仍有怨恨却无能为力。
- 拊膺:捶打胸口,形容心中愤懑。
- 荼毒:比喻遭受重大灾害。
- 血肉为泥骨作柴:形容惨烈的战争或灾难造成的惨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占梅,清代诗人,生于文人世家,擅长诗词,风格多样,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事为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动乱,作者通过对时局的反思,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国家、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展现了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开篇以“半壁纵横遍虎豺”引入,生动地描绘出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的景象,虎豺象征着侵略者的凶残,令人感受到一种紧迫不安的气氛。接着“北来音耗听多乖”,令读者意识到来自北方的坏消息不断传来,国破家亡的悲哀随之而来。
接下来的两句“螳螂讵信能当毂,虺蜴无端起祸阶”更是用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螳螂面对车轮的巨大力量,象征着微弱的抵抗是多么可笑,虺蜴引发大祸则进一步强调了小隐患引发大灾难的可能性。最后“可怜数郡遭荼毒,血肉为泥骨作柴”以惨烈的景象收尾,表达了对无辜百姓遭受苦难的悲痛与愤慨。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忧虑、愤懑与无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半壁纵横遍虎豺:描述国土被敌人占领,暗指战乱。
- 北来音耗听多乖:北方传来的消息多是坏的,暗示国家的危机。
- 螳螂讵信能当毂:小的力量无法抵挡大的压力,表现无力感。
- 虺蜴无端起祸阶:小的隐患也能带来灾难,强调了危机的不可预测性。
- 嚼齿空存吞贼气:内心充满怨恨,却无力反抗。
- 拊膺难遂报君怀:无法报答对君主的忠诚与恩情,表现了诗人的悲哀。
- 可怜数郡遭荼毒:对遭受战争蹂躏的百姓表示同情。
- 血肉为泥骨作柴:描绘战争带来的惨烈场景,令人心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敌人比作虎豺,强调其凶险。
- 拟人:如“拊膺”,表现内心的激动与愤懑。
- 对仗:如“嚼齿空存吞贼气,拊膺难遂报君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对国事的叹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忧虑与同情,揭示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无奈,反映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与悲哀。
意象分析:
- 虎豺:象征敌人及外部的威胁,带有强烈的攻击性。
- 螳螂:象征微小的力量与无知的抵抗。
- 虺蜴:暗指潜在的威胁,说明灾难不一定来自明显的敌人。
- 血肉与白骨:表现战争带来的惨烈,反映无辜百姓的悲惨遭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半壁纵横遍虎豺”指的是什么?
- A. 国家分裂
- B. 美丽的风景
- C. 丰收的田园
-
“螳螂讵信能当毂”中的“螳螂”象征什么?
- A. 微弱的抵抗
- B. 强大的力量
- C. 和平的象征
-
诗中描述的“血肉为泥骨作柴”意在表现什么?
- A. 战争的胜利
- B. 战争的惨烈
- C. 田园的宁静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岳飞的《满江红》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与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但侧重于对故国的怀念。
- 岳飞《满江红》:强调了报国情怀与抗敌决心,虽然同样感受到悲痛,但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林占梅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