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2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6:42
原文展示:
筑台 魏国昔强盛,宫中金玉多。 征丁筑层台,唯恐不巍峨。 结构切星汉,跻攀横绮罗。 朝观细腰舞,夜听皓齿歌。 讵念人力劳,安问黍与禾。 一朝国既倾,千仞堂亦平。 舞模衰柳影,歌留草虫声。 月照白露寒,苍苍故邺城。 汉文有遗美,对此清飙生。
白话文翻译:
魏国曾经强盛,宫中金银珠宝众多。 征召壮丁建造高台,唯恐不够雄伟。 建筑高耸入云,攀登如同穿越华丽的织物。 早晨观看细腰舞,夜晚聆听美妙的歌声。 岂会想到人民的辛劳,哪里还会关心庄稼的收成。 一旦国家倾覆,高耸的宫殿也变得平坦。 舞蹈如同衰败的柳树影子,歌声留下草丛中的虫鸣。 月光照耀着寒冷的白露,古老的邺城显得苍凉。 汉文帝有遗留下来的美德,对此清风生起感慨。
注释:
魏国:指战国时期的魏国。 金玉:指珍贵的财物。 征丁:征召壮丁。 层台:高台。 巍峨:高大雄伟。 结构切星汉:形容建筑高耸入云。 跻攀:攀登。 绮罗:华丽的织物。 细腰舞:指宫廷舞蹈。 皓齿歌:指美妙的歌声。 讵念:岂会想到。 人力劳:人民的辛劳。 黍与禾:庄稼。 国既倾:国家倾覆。 千仞堂:高耸的宫殿。 舞模:舞蹈的模样。 衰柳影:衰败的柳树影子。 草虫声:草丛中的虫鸣。 白露:秋天的露水。 苍苍:苍凉。 故邺城:古老的邺城。 汉文:指汉文帝。 遗美:遗留下来的美德。 清飙:清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扎,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婉约之篇。《筑台》一诗通过对魏国兴衰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创作背景: 《筑台》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但历史上的兴衰更迭仍给诗人以深刻的启示。诗中通过对魏国昔日的强盛和后来的衰败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诗歌鉴赏:
《筑台》这首诗通过对魏国兴衰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民的苦难。诗中“魏国昔强盛,宫中金玉多”描绘了魏国昔日的辉煌,而“征丁筑层台,唯恐不巍峨”则反映了统治者的奢靡和不顾人民死活。后文“一朝国既倾,千仞堂亦平”则揭示了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魏国兴衰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诗中揭示了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以及统治者的奢靡和不顾人民死活的行为,最终导致国家的倾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魏国昔强盛,宫中金玉多”描绘了什么? A. 魏国的衰败 B. 魏国的辉煌 C. 魏国的战争 D. 魏国的和平
“征丁筑层台,唯恐不巍峨”反映了什么? A. 人民的辛劳 B. 统治者的奢靡 C. 国家的和平 D. 国家的战争
“一朝国既倾,千仞堂亦平”揭示了什么? A. 国家的和平 B. 国家的战争 C. 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 D. 国家的繁荣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