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0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9:20
原文展示: 蚕女 司马扎 〔唐代〕 养蚕先养桑,蚕老人亦衰。苟无园中叶,安得机上丝。妾家非豪门,官赋日相追。鸣梭夜达晓,犹恐不及时。但忧蚕与桑,敢问结发期。东邻女新嫁,照镜弄蛾眉。
白话文翻译: 养蚕之前要先养好桑树,蚕老了人也会随之衰老。如果没有园中的桑叶,怎么能得到织机上的丝线呢?我家里不是豪门大户,官府的赋税天天追逼。织布机从夜晚响到天亮,还担心不能按时完成。只担心蚕和桑树的状况,哪里敢问结婚的日期。东边邻居的女儿刚刚出嫁,对着镜子梳理她的蛾眉。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扎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田园生活和民间疾苦为主。这首《蚕女》反映了唐代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她们在养蚕和织布中的辛勤劳作,以及对生活的担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唐代农村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的生活压力和对未来的忧虑。通过蚕女的视角,展现了她们在养蚕和织布中的艰辛,以及对官府赋税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蚕女》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代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诗中,蚕女的辛勤劳作和对未来的忧虑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她养蚕、织布,日夜不息,只为应付官府的赋税,这种生活的压力使得她无暇顾及个人的婚姻大事。诗中的对比手法也很巧妙,通过东邻女新嫁的情景,反衬出蚕女的孤独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的生活现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反映唐代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她们在养蚕和织布中的辛勤劳作,以及对生活的担忧。通过蚕女的视角,展现了她们在养蚕和织布中的艰辛,以及对官府赋税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的生活现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养蚕先养桑”意味着什么? A. 养蚕之前必须先种植桑树 B. 蚕和桑树一起养 C. 蚕不需要桑树 答案:A
诗中的“鸣梭夜达晓”形容的是什么? A. 蚕的生长过程 B. 织布的辛苦 C. 桑树的生长 答案:B
诗中的“但忧蚕与桑”表达了什么? A. 对蚕和桑树的喜爱 B. 对蚕和桑树状况的担忧 C. 对蚕和桑树的无所谓 答案:B
诗中的“东邻女新嫁”与蚕女形成什么对比? A. 幸福与希望 B. 孤独与无奈 C. 辛勤劳作与悠闲生活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