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2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27:54
宿雁惊江渚,饿彪啸林丘。
不知雪如许,但怪风飕颸。
起看堂前柳,枯梢戛鸣球。
安得万家春,角我饥寒忧。
旋支折脚铛,移灯视床头。
发蒙余半瓶,聊温三四瓯。
鸣肠时一沃,曲身渐和柔。
遥应原野间,锦衾覆釐麰。
农夫庤钱鎛,指日望有秋。
愿言开同云,东郊从春游。
宿雁在江边惊飞,饥饿的猛兽在林丘中啸叫。
不知雪下得如此之多,只怪风声呼啸。
起身查看堂前的柳树,枯枝上似有球儿鸣叫。
如何才能让万家过上春天,我却在饥寒中忧愁。
迅速支起折脚的锅,移灯查看床头。
发蒙时只剩下半瓶酒,聊以温暖三四碗汤。
肠胃偶尔感到饥饿,身子渐渐感到温暖柔和。
远处田野上,锦被覆盖在麦子上。
农夫盼望着能挣到钱,指望着秋天的丰收。
愿意与朋友一起开怀畅游,春天东郊共游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描绘严冬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苦恼以及对春天的渴望。宿雁、猛兽等意象,借以衬托诗人的孤独和艰辛。诗中提到的农夫及其对秋收的期盼,反映了当时社会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以及农民的辛劳与希望。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诗歌见长,作品多关注民生与自然,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癸酉年闰十二月,正值寒冬,诗人通过描绘雪夜的情景,表达了对严寒与饥饿的感受,以及对来年春天的期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生活。
王之道的《癸酉闰十二月朔旦入夜雪复作静言岁斯人艰食》以其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冬季的严酷与人们内心的渴望。诗的开篇以“宿雁惊江渚,饿彪啸林丘”生动描绘了冬夜的寂静与寒冷,宿雁的惊飞和猛兽的啸叫形成强烈对比,传达出一种孤独与不安的氛围。
接下来的“安得万家春,角我饥寒忧”则是诗人对生活困境的直接反映,表达了对温暖与希望的渴求。诗中“旋支折脚铛,移灯视床头”,展现了在艰难环境下,诗人依然努力寻求温暖与安慰的心境。最后几句提到农夫的期盼,既是对未来丰收的憧憬,也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注。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宿雁”比喻孤独),拟人(“鸣肠”让肠胃有声),对仗(如“旋支折脚铛,移灯视床头”),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饥寒与希望展开,表达了在艰苦环境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渴望,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期盼,展现了人们在艰难中依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坚韧精神。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宿雁惊江渚”意指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孤独与不安
C. 自然的美丽
“安得万家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失落与忧虑
C. 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提到的“农夫”代表了什么?
A. 诗人的生活
B. 劳动人民的辛勤和希望
C. 诗人的朋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之道的《癸酉闰十二月朔旦入夜雪复作静言岁斯人艰食》与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社会现实,但王之道更侧重于冬季的艰难处境,而杜甫则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思考与人文关怀,但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