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4:08
蚁无秋衣雁有裘,霜天谋食各自愁。
雁声寒死叫不歇,蚁膝冻僵行复休。
先生苦吟日色晚,老铃来催吃朝饭。
小儿诵书呼不来,案头冷却黄齑面。
蚂蚁没有秋衣,鹅雁穿着皮裘,
在霜天中各自为生计而忧愁。
鹅雁的叫声寒冷得让人心痛,
蚂蚁的膝盖冻僵了,行走也停下。
老师在黄昏时分苦苦吟唱,
老钟催促他吃早饭。
小孩诵读书声却没有回应,
案头的黄齑面已经冷却。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蚂蚁和雁的对比,表现了不同生物在寒冷季节中的生存状态,反映出诗人对人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他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著称,风格清新,语言生动,尤以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见长。
《苦吟》作于诗人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生物的艰辛,反映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生活的感叹。
《苦吟》是杨万里在晚年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对蚂蚁和雁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生存的艰难。开头两句“蚁无秋衣雁有裘”通过对比,展现了不同生物在严酷的霜天中各自的生存困境。蚂蚁没有保暖的衣物,雁却有厚重的裘皮,反映了自然界的不均衡和生物间的差异。
接下来的“雁声寒死叫不歇,蚁膝冻僵行复休”则用生动的语句描绘了寒冷带来的痛苦,雁的叫声甚至让人感到生理上的不适,蚂蚁冻得无法行走,显露出自然环境的无情。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个人,"先生苦吟日色晚"则透露出诗人在创作的孤独和无奈,老钟催促他吃饭,体现了生活的琐碎与现实的压力。最后一句“小儿诵书呼不来,案头冷却黄齑面”则在描绘家庭生活时流露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对人自身处境的深切反思,展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意在表现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流露出的苦闷。诗人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无奈。
本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黄齑面”是什么?
诗中“蚁无秋衣雁有裘”体现了什么样的对比?
通过对比,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表达的方式和风格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