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石桥》

时间: 2025-04-30 09:33:52

诗句

法身遍满三千界,影现天台水石间。

我欲直从心地见,来看磊磈听淙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3:52

原文展示:

法身遍满三千界,影现天台水石间。我欲直从心地见,来看磊磈听淙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法身(指佛的真身)遍布三千个世界,映现于天台山的水石之间。我想直接从心底去感受,去欣赏那石头的坚硬与水流的潺潺声。

注释:

  • 法身:佛教术语,指佛的真实存在,超越形相的精神实体。
  • 三千界:指佛教中所描述的宇宙,包含了无数的世界。
  • 天台: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 磊磈:指石头的坚硬和形状。
  • 淙潺:形容水流声音的词,代表流水的清脆声。

典故解析:

这首诗涉及到佛教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体验。天台山作为佛教名山,常常与佛教的修行和领悟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汝愚,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反映自然与心灵的交融,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在宋代,宗教思想和自然景观的结合成为诗歌的重要主题,赵汝愚的这首诗正体现了对佛教哲学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法身遍满三千界”将佛教的宇宙观引入,表现出一种超越常态的精神境界;而“影现天台水石间”则将这种精神体验与具体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令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宇宙关系。接下来的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他希望从内心深处去感受自然的真实,去聆听那美妙的流水声。这种将内心感受与外部自然景象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宋代诗人对“心境”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宁静、深邃的哲思。整首诗在意象上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既有佛教的哲学思考,又有自然的美感,构成了和谐而深刻的艺术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法身遍满三千界”:阐释佛教的理念,法身是无处不在的,体现了佛教对宇宙的理解。
    2. “影现天台水石间”:具象化的表达,水与石的结合,象征着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3. “我欲直从心地见”:表露出诗人内心的渴望,想要深入内心去体会。
    4. “来看磊磈听淙潺”:强调感官体验,寓意通过感知自然来达到心灵的觉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法身比作自然的存在。
    • 对仗:水石、磊磈与淙潺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探索内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佛教哲学为基础,追求心灵的觉醒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 法身:象征着无处不在的真理与存在。
  • 水石:代表自然的对立统一,水象征流动与变化,石象征坚固与永恒。
  • 淙潺:体现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声音,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法身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存在
    • B. 佛教的真理
    • C. 个人的情感
    • D. 宇宙的广阔
  2. “淙潺”一词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风声
    • B. 水流声
    • C. 鸟鸣声
    • D. 石头声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哲思。
  • 王维《鹿柴》:以自然景观反映内心世界。

诗词对比

  • 赵汝愚与王维的山水诗对比:两者都借助自然景观表达内心情感,但赵汝愚更侧重于佛教哲学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意境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佛教哲学与中国诗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朱坡 寄省中知己 省试腊后望春宫 送人宰浦城 寄何绍馀 下第寄欧阳瓒 送谢石先辈归宣州 陪郑諴郎中假日省中寓直 穷冬太学 送许棠先辈归宣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而字旁的字 奢者心常贫 韭字旁的字 又字旁的字 析辩诡辞 教徒 衣字旁的字 尔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礼玉 断想 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两道三科 阙下 包含躭的词语有哪些 啖以甘言 龙字旁的字 泰山压卵 智商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