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0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0:08:03
乱来奔走巴江滨,愁客多于江徼人。
朝醉暮醉雪开霁,一枝两枝梅探春。
诏书罪己方哀痛,乡县征兵尚苦辛。
鬓秃又惊逢献岁,眼前浑不见交亲。
在巴江边上人们纷纷忙碌,愁苦的旅人比江边的渔人还要多。
早晨醉酒,晚上醉酒,雪后天晴时,梅花开始探出春的气息。
上奏的诏书让我感到痛苦,乡里征兵的消息使人更加辛苦。
头发渐渐稀疏,惊叹又一年的到来,眼前却完全看不见亲人。
作者介绍:郑谷,唐代诗人,字穆之,号阮籍,生于约公元900年,卒年不详。他的诗风清新婉约,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僖宗时期,正值战乱之际,作者身处巴江边,眼见社会动乱,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交织,感慨良多。
《巴江》是一首描绘个人情感与国家动荡相结合的诗。诗人通过对巴江边繁忙景象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愁苦与不安。开篇“乱来奔走巴江滨”,即刻引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氛围,显示了人们因战乱而产生的愁苦。接下来的描写则是浓厚的个人情感,诗人饮酒作乐,试图在纷扰的时局中寻得一丝慰藉,但“朝醉暮醉”又映射出他的无奈与迷茫。
“梅探春”的意象则在此时显得尤为珍贵,它既是对春天来临的期待,也是对生命希望的寄托。诗人在战乱的背景下,依然在寻找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宁静。
当提到“诏书罪己方哀痛”时,表明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随着社会动荡而来的不仅是对外的压力,还有自我内心的煎熬。最后,诗人感叹“鬓秃又惊逢献岁”,无奈地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与自身的老去,未能与亲人团聚,显得格外伤感。
整首诗以个人情感为主线,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感与思考,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在动荡社会中,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亲情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巴江”指的是哪里?
诗人“朝醉暮醉”,表达了什么情感?
“鬓秃又惊逢献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叹?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