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洞仙歌 总理周公挽词》

时间: 2025-07-28 11:09:49

诗句

梁倾栋折,行路奔相告。

白叟黄童尽惊倒。

大星沉,谩说巷哭家家,丹旐外,恸彻四维八表。

一肩担国命,吐握辛勤,整顿乾坤济时了。

名与日星悬,十丈丰碑,也难状泰山分秒。

看巍巍功德在人心,把万代金瓯,作公祠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1:09:49

原文展示:

《洞仙歌 总理周公挽词》

梁倾栋折,行路奔相告。
白叟黄童尽惊倒。
大星沉,谩说巷哭家家,
丹旐外,恸彻四维八表。
一肩担国命,吐握辛勤,
整顿乾坤济时了。
名与日星悬,十丈丰碑,
也难状泰山分秒。
看巍巍功德在人心,
把万代金瓯,作公祠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伟人去世后,世人震惊的情景:
房屋倒塌,行人急忙相告,
老人和小孩都惊恐万分。
伟大的星星陨落,街巷中哭声不断,
在高高的旗帜下,哀痛弥漫四面八方。
他肩负国家的命运,付出辛勤的努力,
整顿宇宙,拯救时局已经完成。
他的名声与日月同辉,丰碑高耸,
却无法形容他如泰山般的伟大。
看,他的功德留存在人们心中,
让后代将金碗供奉,建造公祠庙宇。

注释:

  • 梁倾栋折:指建筑物倒塌,形象地表达了悲剧的严重性。
  • 白叟黄童:指老人和小孩,代表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感到震惊。
  • 大星沉:比喻一位伟人的逝去,像星星的陨落一样。
  • 丹旐:红色的旗帜,象征着哀悼和敬意。
  • 四维八表:泛指整个空间,形容哀痛之声传遍四方。
  • 金瓯:指金制的盛器,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后人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震堮(1885-1950),字云山,号麟书,江苏人,近现代著名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洞仙歌 总理周公挽词》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而作,反映了作者对其伟大人格及贡献的深切怀念,诗中展现了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强烈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周恩来总理的逝世所带来的社会震撼与哀痛。开篇以“梁倾栋折”引入,极具画面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种突如其来的悲痛。诗人通过“白叟黄童尽惊倒”展现了他去世的重大影响,不仅是国家的损失,更是对每一个个体的打击。

接着,诗中以“丹旐外,恸彻四维八表”进一步强调了哀痛的普遍性,整个社会都在为之悲伤。之后,诗人转向对周总理一生的回顾,描绘了他肩负国家命运、辛勤付出的伟大形象,强调了他整顿国家、济世安民的成就。

结尾处,诗人以“看巍巍功德在人心”升华主题,强调周总理的伟大成就是永恒的,他的功德将铭刻在人民心中,激励后人奋发向上。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铿锵,展现了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尊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梁倾栋折:通过建筑的倒塌象征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 行路奔相告:行人匆忙传递消息,表现了事件的紧急。
  • 白叟黄童尽惊倒:所有人都为之震惊,情感共鸣。
  • 大星沉:形象地比喻伟人的逝去,暗含对他成就的崇敬。
  • 丹旐外:红色的旗帜象征哀悼,扩展了情感的范围。
  • 一肩担国命:强调周总理的责任感及其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 名与日星悬:周总理的名声如同日月般永恒。
  • 十丈丰碑:象征其伟大成就,难以用言语表达。
  • 看巍巍功德在人心:他的德行和功绩深植人心,影响长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星沉”将伟人比作星辰,暗示其光辉与影响。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如“白叟黄童”与“丹旐外”,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如“十丈丰碑”,形容周总理的成就之伟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周总理的悼念,表达了对其伟大人格与贡献的敬仰,同时也展现了人民在失去伟人后的无奈与悲痛。诗中强调了功德留存于人心的主题,传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激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梁倾栋折:象征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 大星沉:代表伟人的陨落。
  • 丹旐:象征哀悼与敬意。
  • 金瓯:象征国家繁荣与后人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叟黄童”指的是: A. 老人和小孩
    B. 只有老人
    C. 只有小孩
    D. 中年人

  2. “一肩担国命”中的“国命”意指: A. 国家未来
    B. 国家命运
    C. 国家经济
    D. 国家地位

  3. 整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 A. 快乐
    B. 悲痛与怀念
    C. 愤怒
    D. 无奈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以自然意象描绘情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登高》: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国家的忧患,与《洞仙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相呼应。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 相关诗人的传记与评论文章。

相关查询

宴交代湖南提刑李运使致语口号 采石 石三峰为示十字云昔日乘龙贵今朝汗马劳为足六句 游青源二首 其二 赠金称 宗族第一百四十 自叹 重阳 至扬州 至扬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媞媞 唇焦口燥 每时每刻 包含攸的词语有哪些 八字旁的字 下榻留宾 丧家之犬 龍字旁的字 设私 沤凼 柴车幅巾 首字旁的字 夭红 包含俗的词语有哪些 入字旁的字 耳食之论 邑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