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1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10:34
已亥杂诗 151
小别湖山劫外天,
生还如证第三禅。
台宗晤后无来去,
人道苍茫十四年。
离开湖山,仿佛处在劫难之外,
而我的生还,似乎是体悟了第三重禅境。
自从与台宗相遇后,便没有了来去的牵挂,
人们只叹苍茫,已过去了十四年。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号孟潮,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以诗文兼具、风格独特而闻名。龚自珍的诗歌常常体现出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尤其是在清朝末期的动荡背景下,他的作品更是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所作的一组诗,反映了他对人生、哲学以及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这首诗具体创作于他对佛教禅宗的思考和个人经历的反思中,表达了他对超越世俗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这首诗反映了龚自珍对生活和宗教哲学的深邃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相结合,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开头两句提到“小别湖山”,可以看作是对故乡的眷念,同时“劫外天”的描述则显露出他对超脱物质世界的渴望,暗示了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思想。接下来的“生还如证第三禅”则直接将他的生存状态与佛教哲学结合,暗示他在经历了诸多磨难后,得到了某种精神的升华和内心的宁静。
而后两句则引入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索,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十四年的岁月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特别是“人道苍茫”,不仅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也反映出他在社会动荡中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体现了龚自珍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智慧。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超脱的追求。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龚自珍传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第三禅”是指什么?
A. 一种音乐
B. 一种禅宗境界
C. 一种历史事件
诗人对时间的态度是?
A. 充满希望
B. 感到苍茫
C. 无所谓
“人道苍茫十四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追忆与无奈
C. 对现实的满意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151》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杜甫的作品更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龚自珍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哲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