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56: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6:57
踏莎行·晚景
作者: 陈霆 〔明代〕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
槎牙老木乌鸢噪。
夕阳倒影射疏林,
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
登楼望极群峰小。
欲将归信问行人,
青山尽处行人少。
全诗翻译:
在流水潺潺的孤村旁,有一条荒废的古道。枯朽的树木像槎牙一样,乌鸦在上面叫唤。夕阳的倒影映射在稀疏的树林中,江边一片芙蓉花已经衰老。
风起烟寒,天色低沉,衰草在风中摇曳。我登上楼台远望,群峰显得渺小。想问归路的行人,却发现青山尽头行人寥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青山尽处”可以理解为一种追求与向往,在古代诗词中,青山往往象征着理想和希望,而“行人少”则反映出人生路途的孤独与寂寞。
作者介绍:
陈霆,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晚景之时,诗人可能在旅途中,感受到自然的萧瑟与人生的孤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内心的迷惘。
这首《踏莎行·晚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归属的渴望。开篇以“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引入,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宁静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处停滞。接着,诗人通过对夕阳和老芙蓉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的衰败与无常,这不仅是对外在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中“风暝寒烟,天低衰草”一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出秋冬季节的萧索,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最后两句“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展现了诗人对归途的渴望与对同路人的失落。整体上,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辩证关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以及在纷扰的社会中对归属的渴望,展现了孤独与思考的主题。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踏莎行·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