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4:59
原文展示:
清閟堂 洪迈 〔宋代〕
昔闻王子猷,借宅亦种竹。 此君固可喜,人亦清不俗。 伯氏贫而癯,一饭不饱肉。 堂前自经始,护此无尽绿。 一官岁强半,余日如转烛。 待其长稚子,而已牵归毂。 何由享嘉荫,偿我志愿足。 应烦彼邦人,日报平安福。
白话文翻译:
从前听说王子猷,借了别人的宅子也种竹子。 这些竹子固然令人喜爱,人也清高不俗。 我的兄长虽然贫穷且瘦弱,一顿饭连肉都吃不饱。 在堂前自己开始种植,保护这无尽的绿色。 做官一年大半时间,剩下的日子如同转瞬即逝的烛光。 等到他的孩子长大,他自己却被召回朝廷。 如何才能享受这美好的荫凉,实现我的愿望呢? 应该麻烦那里的乡亲,每天报告平安和幸福。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历史、文学,风格清新,善于用典。此诗可能是在表达对竹子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对兄长的关心和对官场生涯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任职期间,对兄长的贫困生活和自己的官场生涯有所感慨,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和清高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兄长的关心。诗中“昔闻王子猷,借宅亦种竹”借用典故,引出对竹子的喜爱。接着,诗人描述兄长的贫困生活,“伯氏贫而癯,一饭不饱肉”,表达了对兄长的同情。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慨官场生涯的短暂,“一官岁强半,余日如转烛”,并期待能享受竹子的荫凉,“何由享嘉荫,偿我志愿足”。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寄托了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兄长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兄长的关心。同时,诗人感慨官场生涯的短暂,期待能享受自然的美好,实现自己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王子猷”是谁? A. 东晋名士王徽之 B. 唐代诗人王维 C.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 答案:A
诗中的“此君”指的是什么? A. 诗人自己 B. 竹子 C. 诗人的兄长 答案:B
诗中“转烛”比喻什么? A. 时间流逝迅速 B. 竹子的生长 C. 官场的变迁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