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韵林太渊二首》

时间: 2025-05-04 03:23:25

诗句

时贤多以刻为明,抚字催科鲜并行。

闻旧吏民皆向化,喜新令尹不求赢。

察帘外事非中道,立路傍碑亦近名。

莫比寻常贵公子,长官清若一书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3:25

原文展示:

次韵林太渊二首
作者: 刘克庄

时贤多以刻为明,抚字催科鲜并行。
闻旧吏民皆向化,喜新令尹不求赢。
察帘外事非中道,立路傍碑亦近名。
莫比寻常贵公子,长官清若一书生。

白话文翻译:

时贤之士多以刻意求明,抚字的修辞催促着科举鲜活而迅速。
听闻旧时的吏民皆向着教化而去,喜爱新任的令尹并不追求利益。
审视帘外的事务并非正道,立在路边的碑石也接近名声。
不要和寻常的贵公子相提并论,长官的清白就像一个书生一样。

注释:

  • :指有德之士。
  • 刻为明:指以刻意的方式追求明白。
  • 抚字:指用文字来修饰和表达。
  • 向化:指向着教化的方向。
  • 令尹:指地方官员。
  • :观察、审视。
  • 帘外事:指帘子外的事务,象征着表面现象。
  • 立路傍碑:指旁边的碑石,象征着声名。
  • 贵公子:指富贵家庭的子弟。
  • 长官:指官职,通常指地方官。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所表达的思想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官员清白与德行的重视,尤其是强调清明政治的重要性。在宋代,士人对于政治的看法和社会风气的讨论非常普遍,诗中提到的“令尹”与“书生”之间的对比,暗示着理想中的官员应有的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次山,号山人,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地方官。刘克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新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通过对新旧官员的比较,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对社会风气的反思,意在呼唤道德与理想。

诗歌鉴赏:

《次韵林太渊二首》通过对时贤与旧吏、令尹与公子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追求与思考。首联“时贤多以刻为明”,以“刻”为喻,暗示时人往往通过表面的修辞来追求明亮的名声,却忽略了实质。接着,诗人提到“闻旧吏民皆向化”,反映出旧官员的腐朽与大众对新令尹的向往,表现出对新政治的期待。第三联“察帘外事非中道”则表明诗人对表面现象的深刻洞察,认为立足于名声而不求实质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最后一句“长官清若一书生”则以书生的清白与长官的清明相提并论,表达出理想中官员应有的品德与风范。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厚,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关注和理想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时贤多以刻为明:指当时的贤士们多以刻意的方式寻求名声的光明,暗示对表象的执着。
  2. 抚字催科鲜并行:抚字的修辞使科举生动迅速,显示了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3. 闻旧吏民皆向化:听说旧官和百姓都在向教化的方向发展,表现出对新风尚的期待。
  4. 喜新令尹不求赢:对新任令尹的赞许,强调其不图私利的高尚品质。
  5. 察帘外事非中道:观察到表面事务并不是真正的正道,反映出对表象的批判。
  6. 立路傍碑亦近名:旁边的碑石同样容易获得名声,暗示名声的虚无。
  7. 莫比寻常贵公子:告诫不要与普通的贵公子相比较。
  8. 长官清若一书生:将一位官员的清白与书生的品德相提并论,强调官员应有的自我修养。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新旧官员的对比,突出理想官员的清白与德行。
  • 隐喻:用“刻”为喻,象征表面之美与实质之虚。
  • 排比:句式结构的整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清明政治的重要性和对官员品德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与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智慧与德行并重之士,象征理想中的人。
  • 令尹:地方官员,代表着权力与责任。
  • 书生:象征着清白与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选项最能体现诗中对新令尹的态度? A. 反感
    B. 崇敬
    C. 无所谓
    D. 疑惑

  2. 诗中提到“察帘外事”是指什么?
    A. 表面现象
    B. 实质内容
    C. 道德标准
    D. 个人情感

  3. 诗人通过“莫比寻常贵公子”来表达什么?
    A. 对贵族的不满
    B. 对官员清白的期望
    C. 对知识分子的偏见
    D. 对社会的不信任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 《将进酒》李白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刘克庄的作品更侧重于对政治和社会风尚的关注,而白居易则更注重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象的描绘。两者皆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不同,体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赠莎地道士 对月忆嵩阳故人 春日美新绿词 听南僧说偈词 海边远望 望晓词 晓光词 杜鹃花词 古相思 寒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弓口 殳字旁的字 行宾 素隐行怪 五轮 路絶 开声 立字旁的字 包含力的词语有哪些 大庭广众 己字旁的字 一事不知 工字旁的字 马字旁的字 利析秋毫 风霜雨雪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