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2:16
高阳台
作者:王观 〔宋代〕
红入桃腮,青回柳眼,韶华已破三分。
人不归来,空教草怨王孙。
平明几点催花雨,梦半阑欹枕初闻。
问东君,因甚将春,老了闲人。
东郊十里香尘满,旋安排玉勒,整顿雕轮。
趁取芳时,共寻岛上红云。
朱衣引马黄金带,算到头总是虚名。
莫闲愁,一半悲秋,一半伤春。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人事的无常。开头提到桃花的红色如同少女的脸颊,柳树的绿色如同姑娘的眼睛,青春似乎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人们不再归来,空留下草木怨恨王孙的无情。接着描写了春雨催促花开的景象,梦中感觉到初闻春雨的柔和。向春天的掌控者东君询问,为什么让春天的光景流逝,闲人也随之变老。东郊的香气弥漫,准备好华丽的马具,整顿精美的车轮。趁着芳香的季节,一起去寻觅岛上的红云。穿着华丽衣服的人引着马,佩戴着黄金的腰带,最后算来算去,终究都是虚名。不要空留愁绪,秋的悲伤和春的伤感交织在一起。
作者介绍:王观(约1050-1130年),字茂元,号子美,宋代诗人,以词作著称,风格清新流畅,常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
创作背景: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王观的创作高峰,社会动荡不安,诗中反映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王观的《高阳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却又透出一丝无奈和忧伤。开篇用“红入桃腮,青回柳眼”描绘春天的生机,令人感受到青春的美好与活力。然而,这份美好却伴随着时间的流逝,“韶华已破三分”,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诗中对王孙的人物形象的描绘,表现出对人事无常的思考,草木虽有情,但人却不归来,使得春天的美景显得格外苍凉。
“平明几点催花雨”一句,描绘了春雨轻柔地催促花开的情景,仿佛在为春天的到来而欢呼。在梦中醒来,似乎刚刚听到春雨的声音,增添了一种梦幻的色彩。接下来的对话则是对春天的追问,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对青春的怀念。
整首词的情感在最后达到高潮,朱衣引马的场景象征着世俗的虚名与名利,表达了对名利的淡然与无奈,“莫闲愁,一半悲秋,一半伤春”则是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春秋交替,人生亦如梦,最终的归宿是对生活的平和接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红入桃腮”与“青回柳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情感细腻。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事无常的惋惜,以及对名利的淡然,最终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红入桃腮”是指什么?
A. 桃花的颜色
B. 少女的脸色
C. 春天的气息
答案:A, B
“东君”在诗中指的是谁?
A. 春天的神灵
B. 夏天的神灵
C. 冬天的神灵
答案:A
全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感慨
B. 喜悦
C. 忧伤
答案:A, 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高阳台》的情感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