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1:3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1:31:20
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
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
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
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
这首诗表达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帝王忧心国事的情感。诗中提到战场上的哨声不断,皇帝内心的忧虑难以排解。尽管没有披上战甲出征,已然有了敌人来报的消息。大地上黄河的堤岸在扩展,而天空中赤壁的船只正被焚烧。究竟为何还要把斧头投向柱子,不等到俘获敌人或囚犯的消息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子翚,号天池,宋代著名词人、诗人。他的作品多关注国家大事,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北方民族入侵和南宋的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战乱与皇权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刘克庄的《大行皇帝挽诗六首》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苍凉与无奈。诗中开篇以“虏哨无宁处”引入,生动描绘了战乱频繁的景象,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紧张气氛。接着“龙颜有隐忧”直揭皇帝的内心忧虑,显示出他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整首诗在描绘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反映了帝王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无奈。
“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一联,表现出尽管皇帝尚未准备出征,但敌人的来袭已经使得军国之事迫在眉睫,令人倍感压力。此句的反转,增强了诗的紧迫感和无奈感。而后两句“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则通过历史的回响,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土地的破坏,揭示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一句“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则点明了对局势的无能为力,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无奈与焦虑。
整首诗层层递进,情感深沉,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历史典故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使人感受到一种悲壮的历史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战争无情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帝王无奈的悲情,展现了历史的沉重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虏哨无宁处”中的“虏”指的是:
A. 朋友
B. 敌人
C. 家人
诗中提到的“龙颜”指的是:
A. 皇帝的面容
B. 战士的面容
C. 诗人的面容
“奈何投柱斧”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对国家胜利的期待
B. 对局势的无能为力
C. 对战争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两者都涉及战争与国家,但前者更侧重于豪情壮志,而刘克庄的诗则更偏向于忧国忧民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