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0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08:04
《七夕》
作者:晏殊 〔宋代〕
百子池深涨绿苔,
九光灯迥绿浮埃。
天孙实驾何年驻,
阿母飚轮此夜来。
空外粉筵和露湿,
静中珠幌彻明开。
秋河不断长相望,
岂独人间事可哀。
这首诗的意境描绘了七夕夜晚的美丽景象与思乡之情。百子池水深,水面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夜空中星光璀璨,灯光闪烁,绿光浮动。天上的牛郎织女何时才能相会?仿佛母亲的牵挂在此夜悄然降临。空中粉色的宴席在露水的浸润下显得湿润,而静谧的环境中,珠帘轻轻打开,明亮的月光洒落。秋天的河流绵延不绝,遥望着远方,难道人间的悲哀只有在此时才显得如此深沉?
晏殊(991年-1055年),字仲明,号小山,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及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婉约,情感细腻,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的感受。
《七夕》写于七夕节,表现了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感慨,以及对亲人和爱情的思念。诗人在这个特定的节日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人间情感的深刻理解。
《七夕》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展现了诗人对七夕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对爱情的渴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富有情感的氛围。开篇的“百子池深涨绿苔”,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暗含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紧接着的“九光灯迥绿浮埃”,则通过星光的描绘,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氛围,令读者感受到夜空的神秘与浪漫。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歌通过“天孙实驾何年驻,阿母飚轮此夜来”展现了对牛郎织女的思念,以及对母亲的牵挂,使得情感更加深厚。通过“空外粉筵和露湿,静中珠幌彻明开”,诗人将爱与思念的主题融合在一处,令人产生共鸣。
最后两句“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引发了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爱情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七夕节的赞美,更是对深情厚谊的赞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同时融入了对亲情的关怀,表现了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百子池”象征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九光灯”指的是____。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思念。(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