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9:0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9:05:11
山居三首
作者: 廖行之
贵贱孰欣孰戚,穷通何损何加。
成毁举同堕甑,妍媸不属铅华。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世间名利的思考。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谁能真正感到快乐或悲伤呢?在生死成败之间,究竟是得是失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呢?成就和毁灭都是同样的境遇,外表的美丑并不重要,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华丽的外表。
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以其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诗歌著称,作品多反映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隐居山中时,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物质追求的淡泊态度。背景中,社会动荡与名利的争夺使得许多文人开始反思人生的真正意义,选择隐居以求内心的宁静。
《山居三首》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世间名利的无常与虚幻。诗中“贵贱孰欣孰戚”开篇即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财富与贫穷真的能带来快乐或悲伤吗?诗人以此引导读者思考内心的真实感受,而非被外界的物质所左右。
接着“穷通何损何加”,进一步深化了对命运的思考,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似乎在生命的最终归宿面前都是平等的。诗人通过“成毁举同堕甑”的对比,指出成就与失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最终都将化为一堆尘土。
在最后一句“妍媸不属铅华”中,诗人再次强调外表的美丑都是虚幻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自我认知与超然。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名利的无常与虚幻的反思,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自我价值。
这些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物质追求的超脱和对真理的追寻。
诗中提到“贵贱孰欣孰戚”是在探讨什么主题?
A. 财富的积累
B. 生命的意义
C. 人际关系
“成毁举同堕甑”中的“堕甑”指的是什么?
A. 失败的结果
B. 生活的归宿
C. 隐居的生活
诗中最后一句强调的是:
A. 外表的华丽
B. 内心的真实
C. 社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