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5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54:39
苏轼的《和陶时运四首》其中一首为:
旦朝丁丁,谁款我庐。
子孙远至,笑语纷如。
剪髻下吉换米垂髫,
覆此瓠壶。
三年一梦,乃复见余。
清晨的钟声响起,谁来拜访我的小屋?远方的子孙们纷纷而至,欢声笑语如潮水般涌来。剪去长发后,换得米粮的丰收,盖住这只瓠壶。三年如梦,终于再次见到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风格豪放、清新,深受后人喜爱。
《和陶时运四首》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正值其人生低谷。他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强调家庭和睦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这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庭团聚的珍惜。清晨的钟声仿佛是喧嚣生活中的一丝宁静,苏轼用“谁款我庐”表达了对来访者的期待,展现了一种温馨的生活气氛。子孙的到来,带来了欢声笑语,这不仅是对家庭团聚的描绘,也反映出苏轼内心对亲情的重视。诗中提到的“剪髻下吉换米垂髫”则更深层地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最后的“三年一梦”,更是将个人经历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启示人们珍惜眼前的一切。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庭团聚的珍视,反映出在困境中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中“旦朝丁丁”指的是什么?
“子孙远至”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年一梦”意指什么?
对比苏轼的诗与陶渊明的《饮酒》,两者都强调了对自然与家庭的向往,但苏轼更多地表现出对亲情的珍视,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对自然的逃避与向往。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位诗人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和陶时运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