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5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57:18
江城子
元好问
草堂潇洒淅江头。傍林丘。买扁舟。
隔岸红尘,无路近沙鸥。枕上有书尊有酒,
身外事,更何求。
暮云归鸟仲宣楼。敝貂裘。为谁留。
千古书生,那得尽封侯。
好在半山亭下路,闻未老,去来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江边草堂中的闲适生活。他坐在江头,旁边是树林的小山丘,买了一只小舟。隔着河岸的红尘世界,让他无路可近,只能遥望沙鸥飞翔。书桌上有书和美酒,身外的世俗事物,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暮色中,归来的鸟儿飞回仲宣楼,破旧的貂裘又为谁所留呢?千古书生,怎么能够尽享封侯之位呢?但在半山亭下的道路上,听闻自己未曾老去,可以随意出入而不受拘束。
元好问(1190年-1257年),金朝诗人、词人,字子明,号天隐,晚号遗山,北方文人中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现实的思考。
这首《江城子》写于元好问隐居于江南之时,反映了他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诗中所描绘的环境与心境相辅相成,显示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江城子》是一首充满闲适与思考的词作,体现了元好问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描绘江边的自然景色与日常生活,展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的向往。开篇的“草堂潇洒淅江头”,生动描绘了一个清新的自然环境,随即引入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反思。隔岸的“红尘”,不仅是现实的喧嚣,更象征着作者心中的一种逃避与解脱。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用“千古书生,那得尽封侯”来表达对仕途的冷淡与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作者并不在乎浮华的名利,而是更看重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宁静。最后一句“闻未老,去来休”,则传达了一种随性而为、不受拘束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洒脱与豁达。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草堂”代表什么?
A. 书房
B. 清静的居所
C. 官府
“千古书生”指的是?
A. 成功的官员
B. 一直在学习却未能仕途的人
C. 富有的人
“闻未老,去来休”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时间的恐惧
C. 对生活的洒脱与淡然
答案: 1-B, 2-B, 3-C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元好问的《江城子》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而李白则表现出对酒与友谊的渴望。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