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2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23:33
面折公孙子,堂堂负直声。
安知上前议,那复有黄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面临着公孙子(公孙鞅)的挑战,虽然他声势浩大,声名显赫,却不知道自己在前线讨论问题时,根本无法与黄生(黄宗羲)相提并论。
刘克庄(1187-1269),字仲明,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见称,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声望与影响,反映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以“面折公孙子”开篇,直接引入主题,展现出一种对公孙鞅的反思与批判。诗中“堂堂负直声”一语,传递出诗人对名声与实质的深刻思考,强调了表面声势与真实影响之间的矛盾。接下来的“安知上前议,那复有黄生”,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暗示了在历史长河中,真正有影响力的人物并非总是那些表面光鲜亮丽的。
整首诗通过对比表现出一种无奈和自省,反映出诗人对于政治、历史的思考和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体悟。诗人在描写中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感,展现出对时代的关切与对未来的思考。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名声与真实之间的矛盾,表达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公孙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法家代表
B. 道家代表
C. 儒家代表
诗中提到的“黄生”象征着什么?
A. 权威
B. 真正的智慧
C. 个人英雄主义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权威的盲目崇拜
B. 名声与真实的矛盾
C. 对个人奋斗的赞美
答案:1.A,2.B,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