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1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18:08
赋得琢玉成器
已沐识坚贞,应怜器未成。
辉山方可重,散璞乍堪惊。
玷灭随心正,瑕消夺眼明。
琢磨虹气在,拂拭水容生。
赏玩冰光冷,提携月魄轻。
伫当亲捧握,瑚琏幸齐名。
这首诗表述了作者对玉石雕琢成器过程的感悟。首先,作者认为已知的坚贞品质应该得到怜惜,因为器物尚未成型。辉山的重质方可被重视,而散落的璞玉则令人惊讶。玷污和瑕疵会随着心情而消散,失去瑕疵后眼睛才能明亮。经过琢磨,玉石会散发出虹彩的气息,经过细致的拂拭,水的容貌也会焕发生机。欣赏那冰冷的光辉,轻轻提携着月亮的灵气。最终,期待能够亲手捧握这些珍贵的器物,愿与瑚琏同名。
浩虚舟,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作品的深邃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常常在诗中探讨人性与自然的关系。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诗人通过琢玉成器的比喻,表达了对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视和对成长过程的理解,体现了对人性和美德的追求。
《赋得琢玉成器》以琢磨玉石的过程为主线,通过对玉的雕琢与成器的描写,象征性地传达了对人性修养、品德塑造的深刻思考。诗中前两句“已沐识坚贞,应怜器未成”指出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强调在未成器之前,既要珍视自身的坚贞品质,也要给自己成长的空间。接着,诗人通过“辉山方可重,散璞乍堪惊”,展现了优秀品质的显著性与潜在价值。整首诗流畅而富有层次感,既有对玉的细致描绘,又有深邃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成长和美的感悟。
本诗表达了对人性修养的关注,强调在成长过程中,内在品质的重要性与珍贵性。诗人通过琢玉的过程,展现了人生的磨砺与蜕变,传达出对美德与价值的追求。
诗中“琢玉”指的是什么?
A. 玉石的雕刻
B. 人的成长
C. 自然的景色
答案:A
“散璞乍堪惊”中的“乍堪”意为?
A. 常常
B. 突然
C. 永久
答案:B
诗中提到的“瑚琏”象征什么?
A. 普通物品
B. 高贵的器物
C. 自然的风景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