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2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7:55
塞外传烽急,云中调守难。
谁为帝言者,白发老郎官。
边塞传来急促的烽火信号,云雾中调派守卫的事情非常艰难。谁来向皇帝报告这种情况呢?唯有那满头白发的老官员。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涉及的边塞烽火和老官员的形象在古代诗词中常被提及,象征着国家的动乱与老去的官员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章,号辟寒,宋代诗人,擅长作诗,尤其是在边塞诗和咏史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压力,边疆局势紧张,诗人借以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年老官员艰难处境的同情。
这首诗从开头的“塞外传烽急”便引入了紧张的情境,烽火象征着边疆的危机,暗示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接着“云中调守难”,呈现了调兵的困难,表现了战争的复杂与艰辛。诗的最后两句则通过“老郎官”这一形象,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悲凉,年老的官员面临着国家命运的重任,却又显得力不从心,令人感到深深的忧虑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浓烈,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也流露出对老官员辛劳的同情,显示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关怀。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危机与老官员的无奈,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刘克庄的《魏尚》都运用了边塞的意象,但前者更显壮丽与豪情,后者则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感,反映出两位诗人在表达情感时的不同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