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安丰粹李华被旨监军入闽讨贼华身督诸将先破》

时间: 2025-04-25 22:58:25

诗句

英雄疏略书生腐,守调如公天下无。

眼底纷纷付谈笑,胸中事事有规模。

从他要路争驰毂,独坐偏州再剖符。

平寇功成在谁手,乱山深处问樵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8:25

原文展示:

安丰粹李华被旨监军入闽讨贼华身督诸将先破
——戴复古 〔宋代〕

英雄疏略书生腐,守调如公天下无。
眼底纷纷付谈笑,胸中事事有规模。
从他要路争驰毂,独坐偏州再剖符。
平寇功成在谁手,乱山深处问樵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雄与书生的对比,强调了士人应有的气度和责任。诗中提到,尽管书生的气质显得有所疏阔,但在国家大事面前,他却能保持公正的态度。眼前的繁杂事务,可以抛在一边,而他心中却有着周密的计划。即使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也能稳坐一方,耐心等待出头之日。最后,诗人发问,打击贼寇的功劳究竟属于谁,似乎在探讨英雄背后的默默付出。

注释:

  • 疏略:不拘小节,宽广的心胸。
  • 书生:指文人或士人。
  • 守调:保持公正、守信用的态度。
  • 纷纷:形容繁杂、喧闹的状态。
  • 规模:指心中有计划、有打算。
  • 驰毂:比喻在重要路段争夺权利。
  • 剖符:分开、解析,指划分权力或责任。
  • 平寇:平定贼寇。
  • 樵夫:砍柴的人,指隐居于山林的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戴复古,字君复,号显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涉及政治、军事、友情等主题,表达对社会的关切与思考。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当时北宋时期,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贼匪活动频繁,诗人以此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描绘的方式,展现出英雄人物的气魄与书生的沉稳。诗中前两句以“英雄”与“书生”对立,形象地表达出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书生心中的复杂情感和责任感。接着,诗人转向对现实的思考,强调了一个人即使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依然要保持内心的清晰与坚定。最后两句则引发读者对功劳归属的思考,揭示了在历史长河中,许多默默无闻的人同样在为国家的安宁而付出。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有对英雄的赞美,也有对士人责任感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诗人通过“英雄”与“书生”的对比,暗示出士人应具备的宽广胸怀。
    • 第二联:强调内心的规划与外界的喧哗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从容自若的态度。
    • 第三联:描绘了在权力斗争中的角色,表达了一种冷静的思考。
    • 第四联:向读者提出一个哲学性的思考,询问真正的功劳归属。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英雄”与“书生”的对比,突出内心的坚韧与外界的纷扰。
    • 设问:最后一联的设问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
  • 主题思想:这首诗反映了士人对国家安危的责任感,强调内心的坚韧与宽广的胸怀,同时对功劳与历史的归属进行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英雄:象征着勇气与责任。
  • 书生:代表了文人理想与内心的追求。
  • 纷纷:象征着世事的复杂与纷扰。
  • 樵夫:隐喻着在历史长河中默默付出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英雄”与“书生”的对比意在表达什么? A. 对书生的批评
    B. 对士人责任感的强调
    C. 对英雄的赞美
    D. 对战争的否定

  2. “胸中事事有规模”中的“规模”指的是什么? A. 体型
    B. 计划与思考
    C. 财富
    D. 地位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春望》中,同样反映了国家动荡时期士人的忧虑和责任感。两首诗虽风格不同,却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与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戴复古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画竹 杂诗平韵 其二十一 送陈资道 续蒲涧行 晓枕作 菩萨蛮 其三 离心 金陵杂诗二十首 其五 默山小潭 岁暮集黎惟仁紫芝山房 三姝媚 送人之广右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厉鬼 采字头的字 魚字旁的字 雪瓴 晨参暮省 无行止 飞字旁的字 苦海无涯 鹤怨猿啼 小字头的字 包含亲的成语 齐字旁的字 怪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弸中肆外 包含坐的词语有哪些 石驼 琴音 用一当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