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又答江革诗》

时间: 2025-05-02 04:15:01

诗句

棘端虽非譬,至妙安可量。

要知同罔象,然始见毫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5:01

原文展示:

棘端虽非譬,至妙安可量。要知同罔象,然始见毫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虽然棘刺的尖端不能完全比喻其精妙,但那至高的妙处又怎能测量呢?只有真正理解了无形之物,才能开始看到细微的迹象。

注释: 字词注释:

  • 棘端:棘刺的尖端。
  • 譬:比喻。
  • 至妙:极其精妙。
  • 安可量:怎能测量。
  • 罔象:无形之物。
  • 毫芒:极细微的迹象。

典故解析:

  • 罔象:出自《庄子·逍遥游》,指无形无象的事物,常用来比喻难以捉摸或理解的深奥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逊,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此诗可能是在探讨某种深奥的道理或哲理时所作。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思考某种难以言喻的精妙道理时所作,通过棘刺的尖端来比喻,表达了对深奥事物的探索和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棘刺的尖端来比喻深奥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对至高妙处的追求和探索。诗中“棘端虽非譬,至妙安可量”一句,既表明了棘刺尖端不能完全比喻其精妙,又强调了至高妙处的不可测量性。后两句“要知同罔象,然始见毫芒”则进一步指出,只有真正理解了无形之物,才能开始看到细微的迹象,体现了诗人对深奥道理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至高妙处的无限向往和探索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棘端虽非譬”:虽然棘刺的尖端不能完全比喻其精妙。
  • “至妙安可量”:但那至高的妙处又怎能测量呢?
  • “要知同罔象”:只有真正理解了无形之物。
  • “然始见毫芒”:才能开始看到细微的迹象。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棘刺的尖端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 象征:罔象象征无形之物,毫芒象征细微的迹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至高妙处的追求和探索,表达了诗人对深奥道理的深刻理解和无限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棘端:棘刺的尖端,比喻深奥的道理。
  • 罔象:无形之物,象征难以捉摸的深奥道理。
  • 毫芒:极细微的迹象,象征对深奥道理的初步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棘端”比喻的是什么? A. 深奥的道理 B. 棘刺的尖端 C. 无形之物 D. 细微的迹象

  2. 诗中“罔象”出自哪部作品? A. 《庄子·逍遥游》 B. 《论语》 C. 《孟子》 D. 《老子》

  3. 诗中“至妙安可量”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至高的妙处可以测量 B. 至高的妙处难以测量 C. 棘刺的尖端可以测量 D. 无形之物可以测量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庄子·逍遥游》:探讨无形之物的深奥道理。
  • 《老子》:探讨道家的深奥哲理。

诗词对比:

  • 《庄子·逍遥游》与何逊的这首诗都探讨了无形之物的深奥道理,但《庄子·逍遥游》更注重哲理的阐述,而何逊的诗则更注重比喻和象征的运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庄子》:了解罔象的出处和详细背景信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深入了解何逊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忆旧游 满庭芳 春闺,集美人名 临江仙 春闺,集词调名 何满子 久雨 阮郎归 佳人斗草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丙辰冬日奉和孝威先生见赠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走字旁的字 行字旁的字 包含晌的词语有哪些 月亮门儿 聚寇 曰字旁的字 无胫而来 杨开头的成语 心字底的字 前人种德后人收 飠字旁的字 风云际会 讨源 束担 高壁深垒 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卓著成效 无师自通 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