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5:01
原文展示:
棘端虽非譬,至妙安可量。要知同罔象,然始见毫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虽然棘刺的尖端不能完全比喻其精妙,但那至高的妙处又怎能测量呢?只有真正理解了无形之物,才能开始看到细微的迹象。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逊,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此诗可能是在探讨某种深奥的道理或哲理时所作。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思考某种难以言喻的精妙道理时所作,通过棘刺的尖端来比喻,表达了对深奥事物的探索和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棘刺的尖端来比喻深奥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对至高妙处的追求和探索。诗中“棘端虽非譬,至妙安可量”一句,既表明了棘刺尖端不能完全比喻其精妙,又强调了至高妙处的不可测量性。后两句“要知同罔象,然始见毫芒”则进一步指出,只有真正理解了无形之物,才能开始看到细微的迹象,体现了诗人对深奥道理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至高妙处的无限向往和探索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至高妙处的追求和探索,表达了诗人对深奥道理的深刻理解和无限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棘端”比喻的是什么? A. 深奥的道理 B. 棘刺的尖端 C. 无形之物 D. 细微的迹象
诗中“罔象”出自哪部作品? A. 《庄子·逍遥游》 B. 《论语》 C. 《孟子》 D. 《老子》
诗中“至妙安可量”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至高的妙处可以测量 B. 至高的妙处难以测量 C. 棘刺的尖端可以测量 D. 无形之物可以测量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