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3:43
作者:王夫之 〔明代〕
类型:古诗词
接长江西上三巴,东下海门万里。
高楼思妇天涯梦,昨日金钱送喜。
春归矣。倩啼莺遥催綵鹢乘风起。
危阑闲倚。望碧浪参天,斜阳低树,片影浮空水。
相认处,青练双飞旗尾。
夕风吹送旖旎。银缸对照江楼眼,收拾寄愁蠲纸。
君莫盻。君不见征人已老兰舟委。
艨艟浪起。尽大帽白衣,摊钱打鼓,不向湘皋舟羲。
沿着长江向西到达三巴,向东则可到达海门万里。
高楼上的思妇,在天涯的梦境中,昨日的金钱送来了喜悦。
春天已经回归了。听那黄莺在远处啼叫,催促彩鹢乘风起航。
我倚在高栏上闲适地望着,看到碧浪与天相接,斜阳映照着低垂的树影,浮在空中的水面。
在相认之处,青色的绳索如双飞的旗帜。
夕风吹送着旖旎的景色。银缸在江楼的眼前映照,收拾起寄托的愁绪,撇下纸张。
你别再看了。你可曾看到征人已老,兰舟在江边被遗弃。
艨艟在波浪中起伏。只见满船的大帽白衣,摊钱打鼓,却不向湘皋的舟中羲。
作者介绍:王夫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曾参与反抗满清的斗争,作品多反映其报国情怀和对时事的关注,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王夫之的漂泊生涯,正值其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王夫之的《摸鱼儿 其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描绘了长江的壮丽和春天的生机,表达了思妇对远方人的深切思念。开篇的“接长江西上三巴,东下海门万里”展现了江河的辽阔,给人以开阔的视野。而“高楼思妇天涯梦”则将这一壮阔的自然景色与个体的情感紧密结合,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强调了思乡的无奈与心灵的孤独。
“倩啼莺遥催綵鹢乘风起”一句,既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也暗示了离别的情绪。随着诗的深入,作者通过“银缸对照江楼眼”描绘出一幅江边的美丽夜景,充满了诗意与哲思。结尾“君不见征人已老兰舟委”则是对征人岁月流逝的感慨,表现了对时光无情的感叹。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技巧,既有自然景致的描写,又有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王夫之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江河自然的描写,结合个体情感的流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春天希望的期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接长江西上三巴”中的“三巴”指的是哪一地区?
诗中提到的“高楼思妇”是什么情感的表现?
“夕风吹送旖旎”中的“旖旎”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夫之的《摸鱼儿 其四》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达了对人生的哲思和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展现了对家国的忧虑,而后者则表现了孤独与洒脱。这种对比反映了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侧重点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