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谒金门》

时间: 2025-05-07 06:34:18

诗句

情知是梦无凭了。

好梦依然少。

单于吹尽五更风。

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

儿童问我今何在。

烟雨楼台改。

江山画出古今愁。

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4:18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朱子厚 〔宋代〕

情知是梦无凭了。
好梦依然少。
单于吹尽五更风。
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
儿童问我今何在。
烟雨楼台改。
江山画出古今愁。
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没有依据的梦,好梦本就稀少。单于的号角声吹散了五更的寒风,谁看见梅花在无言的泪水中默默流淌?儿童问我如今身在何处,烟雨中的楼台已然改变。江山的画卷上描绘着古今的愁苦,人和落花又在何处,水流空寂无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单于: 古代匈奴的统治者,这里指北方的敌人。
  • 五更: 夜间的一个时辰,指凌晨。
  • 梅花: 梅花常象征孤独和坚韧,泪水则暗示忧愁。
  • 儿童: 这里指年轻一代,象征对未来的好奇。
  • 烟雨楼台: 形容模糊的景象,暗示时光流逝。

典故解析:

  • 梅花如泪: 梅花在古诗中常用于表达思乡和离愁的情感,泪水则加重了忧伤的情绪。
  • 江山画出古今愁: 这句话体现了历史的沉重感,江山的变迁和个人的愁苦交织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子厚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作品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常常在诗中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动荡的年代,作者可能受到社会变迁和个人经历的影响,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思考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好梦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情对比。开篇通过“情知是梦无凭了”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梦的无凭象征着理想的虚幻。接着,单于的号角吹散了梦境中的宁静,带来现实的冷酷,仿佛在告诉读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梅花与泪水的结合不仅描绘了景物,更映射了诗人的情感。儿童的提问“今何在”则引发了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象征着年轻人对生活的探索与对未来的思考。而“烟雨楼台改”则是一种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变迁的必然。最后两句“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更是将个人的愁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沉重感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情知是梦无凭了: 开篇直接表明了梦的虚幻,暗示对理想的怀疑。
  2. 好梦依然少: 描述美梦的稀少,反映现实的残酷。
  3. 单于吹尽五更风: 通过历史人物的出现,增强了诗的历史感。
  4. 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 梅花象征孤独与凄凉,泪水则是情感的流露。
  5. 儿童问我今何在: 引发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象征年轻一代的无畏与探索。
  6. 烟雨楼台改: 描述时间的流逝与变化,象征对历史的感叹。
  7. 江山画出古今愁: 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深化了主题。
  8. 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结尾处以哲理性的思考,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触。

修辞手法:

  • 比喻: “梅花如泪”将花与泪水结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拟人: “儿童问我”赋予儿童以探询的角色,增添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沉重感。诗人通过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结合,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无奈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 象征孤独与坚韧,常用来表达思乡与离愁。
  • 儿童: 代表年轻一代,象征着对未来的渴望与探索。
  • 江山: 代表历史的变迁,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
  • 落花: 代表生命的脆弱与易逝,寓意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情知是梦无凭了”意为:
    A. 梦理想丰富
    B. 梦没有依据
    C. 梦常常实现
    D. 梦是美好的

  2. 诗中“儿童问我今何在”表达了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探索
    C. 对理想的追求
    D. 对现实的无奈

  3. “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中,水空流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生命的无常
    C. 愁苦的加深
    D. 理想的实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如梦令》: 同样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情感细腻。
  • 《春望》: 反映了历史变迁带来的愁苦,情感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
  • 《朱子厚诗文集》

相关查询

题宗室大年画扇四首 村居即事 饮谢公辅家 调笑令 其二 宋玉 自画山水寄正受题其上 直庐联句 即事 东皋十首 寄怀八弟三首 斗百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伏案 绞丝旁的字 一览无余 涎濊 靣字旁的字 目无组织 犀弩 包含族的词语有哪些 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王字旁的字 关开头的成语 兴兵动众 断简遗编 付之一哂 尣字旁的字 假公济私 邑字旁的字 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荧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