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4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43:22
山河飘泊水流淙,万里君臣共一艭。
肉食谁能支北虏,草茅公独奋南邦。
已知运去中原陷,未肯身为左衽降。
回首康王能渡马,滔滔流恨满长江。
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动荡和战乱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忠臣的敬仰。诗中提到,万里之遥的君臣同舟共济,肉食者是谁能拯救北方的敌人,而草民公独自为南方而奋起。已知运势已去,中原已陷,诗人宁愿不屈服于敌人。回首康王能够渡过马渡,心中满是对过往的痛惜与怨恨,长江水滔滔不绝,象征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彭絅,明代诗人,生活在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作品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忠诚。其诗风铿锵有力,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危机四伏的时期,诗人表达了对北方侵略者的愤慨和对南方忠臣的赞美,意在激励人们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
整首诗通过对山河的描写和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开头的“山河飘泊水流淙”即描绘了动荡不安的局势,接着用“万里君臣共一艭”形象地表现了君臣之间的团结与共苦。诗中提到“肉食谁能支北虏”,则是用一种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统治者无能的质疑与不满。
紧接着,“草茅公独奋南邦”突显了草民的勇敢与忠诚,暗示即使在困境中,仍有志士奋起抵抗。诗人在“已知运去中原陷”中认识到现实的悲惨,但他“不肯身为左衽降”,展现了他不屈的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
最后一句“回首康王能渡马,滔滔流恨满长江”则是历史的反思,康王的成功渡过马渡成为历史的象征,而当下的长江水流似乎也寄托了他满腔的愤懑与无奈。整首诗在悲愤中又透出希望,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盼和对忠臣的崇敬。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忠臣的赞美,以及不屈服于敌人的决心,传达出一种激励人心的爱国情怀。
诗中提到“肉食谁能支北虏”,这句的意思是?
A. 有权者能抵御外敌
B. 有权者无能
C. 北方的敌人很强
D. 草民能抵抗
“草茅公”在诗中指代的是?
A. 忠诚的士人
B. 平民百姓
C. 外敌
D. 统治者
诗中提到的“康王”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周昭王
B. 周康王
C. 汉武帝
D. 唐太宗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