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37: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7:20
绝命诗
作者: 徐元娘 〔宋代〕
毓秀含华十六龄,
慈韩口授十三经。
奇文不欲撑天地,
大节偏教揭日星。
何姓移剑亡汉室,
谁人复楚乞秦廷。
顾从一死明忠孝,
碧血应留万古青。
弱质原归玉女峰,
家亡国破恨重重。
椿萱已遂抒忠顾,
昆弟先教殉难从。
热血千年啼杜宇,
寒泉三尺照芙蓉。
堪灶宫院齐收北,
忍听天朝长乐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年少时就才华横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熟知《十三经》。然而,她并不愿意用自己的才华去撑起天地,反而更注重道德的教化。她质疑那些为了权力而背叛国家的人,感叹历史上许多忠臣的死去,认为他们的碧血应流传千古。诗中提到自己身世的悲惨,国家破亡所带来的沉重痛苦。尽管家国已亡,她依然表现出对忠义的执着,以及与兄弟同甘共苦的决心。她以热血为代价,向历史上的忠臣致敬,表明自己对国家和理想的深切怀念。
作者介绍:
徐元娘是宋代的一位女诗人,才华横溢,擅长诗词创作。她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年代,国家的衰败、家族的破灭让诗人感受到深重的悲痛,表达了对忠义的坚守和对历史的思考。
这首《绝命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深切情感。诗人在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和对家国沦陷的痛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那种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开头的“毓秀含华十六龄”即刻吸引读者的注意,接着通过对“奇文”和“大节”的对比,强调了道德的崇高和个人才能的局限。后面的叙述中,诗人以历史为鉴,感叹忠臣之死的悲壮,表达了对国家和理想的深切怀念。最后几句更是浓缩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表现出即便身处逆境,心中仍有理想的坚定信念。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整个社会历史的深邃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忠孝与国家的主题,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个人理想的坚持,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慈韩”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诗人认为“奇文”应该用于什么?
“碧血应留万古青”中,碧血象征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破阵子》相比,徐元娘的《绝命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结合,前者更多地表现了豪情壮志与军事策略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