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2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24:02
挽徐泰初 其三
作者: 刘岩 〔清代〕
造物使子穷,穷且至于死。
死且在道途,何为命如此。
孱孱浮薄躯,船木薄如纸。
潞水深复深,蛟鼍弄牙齿。
一榇波上轻,归去三千里。
篷窗夜哭声,如在枫林里。
这首诗讲述了命运的无常与悲惨。造物主让你陷入困境,困境使你走向死亡。即使在死去的路上,为什么命运如此悲惨?你那虚弱的身体,像薄纸一样脆弱。潞水又深又深,蛟龙和恶兽在水中翻腾。一只棺材在波浪上轻轻漂浮,归途却遥远三千里。夜晚的哭声从篷窗传来,仿佛置身于枫树林中。
作者介绍:
刘岩,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期,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的悲苦和对命运的思考,风格独特且感情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朋友徐泰初逝世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悼,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情的感慨。
这首诗以哀悼的口吻深刻地探讨了人生命运的无常。诗人通过对徐泰初的追忆,传达了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命的思索。“造物使子穷,穷且至于死”开篇即揭示了命运的残酷,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接着“孱孱浮薄躯,船木薄如纸”形象地描绘出生命的脆弱,仿佛在说即使生命如同薄纸般脆弱,也难以逃脱死亡的宿命。
诗中“潞水深复深,蛟鼍弄牙齿”展现了自然的险恶,暗喻人生路途的艰辛与危险。而“一榇波上轻,归去三千里”则充满了对离别的惆怅,棺材的漂浮象征着逝去的生命,归途的遥远则反映了生者的无助与孤独。结尾“篷窗夜哭声,如在枫林里”则将悲伤的情绪推向高潮,夜晚的哭泣声与枫林的孤寂相映成趣,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对逝去的深切怀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命运无情的控诉、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通过生动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悟和对逝去之人的哀悼,使人深思生命的意义。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潞水”象征什么?
A. 安宁
B. 深邃与艰难
C. 快乐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忧伤与怀念
C. 愤怒
“一榇波上轻”中的“榇”指的是什么?
A. 轮船
B. 棺材
C. 木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岩的《挽徐泰初 其三》更加注重个体的悲伤与命运的无情,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变迁。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展现出对生命脆弱和无常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