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书事三绝》

时间: 2025-05-07 09:06:14

诗句

蜀相昔曾耕渭上,汉家今有籴湟中。

唱筹但欲令边实,悬罄谁知虑国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6:14

书事三绝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原文展示:

蜀相昔曾耕渭上,
汉家今有籴湟中。
唱筹但欲令边实,
悬罄谁知虑国空。


白话文翻译:

昔日的蜀相在渭水边耕作,
如今汉王朝却在湟水中收粮。
我唱着筹码,只想让边疆丰盈,
但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对国家的忧虑呢?


注释:

  • 蜀相:指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 渭上:渭水之上,指渭水流域。
  • 汉家:指汉朝。
  • :指收粮。
  • 湟中:湟水流域,今青海省。
  • 唱筹:指计算粮食的筹码。
  • 悬罄:悬空的钱袋,暗示国家财力空虚。
  • 虑国空:忧虑国家空虚,指国力衰弱。

典故解析:

  • 诸葛亮:蜀汉丞相,以智谋著称,常被后人尊崇。
  • 汉家收粮:反映了汉朝对粮食的重视,暗示国家的重任和责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活在北宋末年及南宋初期,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忧国忧民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书事三绝》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开头提到的蜀相诸葛亮,象征着一个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与其后提到的汉家收粮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历史的沧桑和国力的衰退。诗中“唱筹但欲令边实”一句,生动描绘出诗人希望通过努力来富国强兵的愿望,然而“悬罄谁知虑国空”的反问则揭示了现实的无奈与悲哀。诗人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既有对历史的追思,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深具哲理与警醒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蜀相昔曾耕渭上:追忆历史,表明蜀汉丞相在渭水边耕耘,体现出勤劳与治国之道。
    • 汉家今有籴湟中:转而提及汉朝的现状,暗示国家重任与民生问题。
    • 唱筹但欲令边实:表达诗人希望通过努力使边疆富饶之愿。
    • 悬罄谁知虑国空:反映出对国家财力不足的深切忧虑,感叹无人理解自己的苦心。
  • 修辞手法

    • 对比: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情效果。
    • 反问:用“谁知”反映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呼唤社会的关注与反思。

意象分析:

  • 蜀相:象征智慧与治国理政的理想。
  • 渭水:代表历史的丰厚与文化的传承。
  • 边实:象征国家的富强与安全。
  • 国空:象征国家的虚弱与衰败,带有强烈的忧虑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蜀相是谁? A. 曹操
    B. 诸葛亮
    C. 项羽
    D. 李白

  2.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来让边疆丰盈? A. 唱歌
    B. 计算粮食
    C. 打仗
    D. 种田

  3. “悬罄”指的是什么? A. 钱袋空虚
    B. 吊着的物品
    C. 悬挂的书法
    D. 空无一物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崔颢《黄鹤楼》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更多的是对战争带来的破坏感慨。
  • 崔颢《黄鹤楼》:抒发离愁别绪,但也反映出对历史的沉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书事三绝》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南浦 送竹垞被徵入都,时道出白下 南浦 浦滕王阁怀古 南浦思归 南浦 秋草 南浦 题端甫所藏黄小松湘江归棹图 南浦 题林畏庐翁西溪图,兼讯㣼盦溪游 南浦 落月 南浦 慧明受法戒万岁寺,后归章江,楞根上人亦往太姥,赋词寄意 南浦驿见官押送来降鞑靼诣桂林 南浦·题周湘云九石图之远浦涵星1926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力字旁的字 包含咬的词语有哪些 各种各样 攴字旁的字 不二之老 尚冠 毋字旁的字 夔门 立刀旁的字 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耸壑凌霄 抉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只鸡樽酒 不厌其烦 不堪入耳 还心愿 又字旁的字 知心知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