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39: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39:32
作者: 齐己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忽随南棹去衡阳,
谁住江边树下房。
尘梦是非都觉了,
野云心地更何妨。
渐临瀑布听猿思,
却背岣嵝有雁行。
想到中峰上层寺,
石窗秋霁见潇湘。
忽然间,我乘船顺流而下,去往衡阳。
不知道谁住在江边树下的房子里。
经历过尘世的纷争与是非,我已然明白了,
在这野外云雾中,心境又何妨呢?
渐渐接近瀑布,听到猿猴的哀鸣,
回头望向岣嵝山,看到大雁飞行的队伍。
想到中峰上那座高耸的寺庙,
在石窗前,秋天的晴空映照着潇湘大地。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与禅理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内心的感悟为主题,具有深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南岳的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禅理的追求。
《送禅者游南岳》是一首典型的禅意诗作,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南岳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首句“忽随南棹去衡阳”,迅速引入诗人的旅程,营造了一种随意而去的感觉,暗示着对世俗纷扰的逃避。接下来,诗人对于“江边树下房”的描写,既是对生活的思索,也是对人世孤独的感慨。
“尘梦是非都觉了”,诗人已摆脱了世俗的纷争,这里展现了一种超然的智慧与领悟。而“野云心地更何妨”则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感在接下来的“渐临瀑布听猿思”中得以深化,猿声的哀鸣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孤独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最后几句“想到中峰上层寺,石窗秋霁见潇湘”,通过对寺庙的描绘,升华了全诗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禅意,呈现出唐代诗人追求心灵自由与超脱的精神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向往,彰显出一种禅意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尘梦”指的是什么?
“渐临瀑布听猿思”中的“猿思”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