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8: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8:48
我怀两山翁,夙抱经济略。曾驱部使车,所至问民瘼。
昆阳斗大州,渔吏久竭泽。三尺行风霆,四知厉冰蘖。
公余接寒士,捉膝谈礼乐。以我独闭门,前茅访林壑。
当途尽挟贵,以道可敦薄。浮云於我如,霖雨用汝作。
如何岁龙蛇,斯人竟冥漠。平生诗万篇,耿耿志谁托。
颇闻仲氏贤,风骨似其伯。尔来一披雾,月梁慰离索。
纷纷鸡鹜中,夭矫见孤鹤。阳秋皮裹鉴,玉素指下脉。
犹有刀圭功,可敌廓庙爵。四百有四病,如禽应弦落。
我怀念那位两山的老翁,早就心存经济大略。曾经我曾驾车随部使出行,所到之处询问百姓的疾苦。
在昆阳大州的战斗中,渔民与官吏早已竭尽了水源。三尺之地如同风霆,四方之知如同冰寒的嫩芽。
在公余时接待寒士,促膝谈论礼乐。在我独自闭门时,前方的茅草寻访林壑。
行路上挟带着权贵,以道德来敦厚薄弱。浮云对我来说如同霖雨,你应当为我作伴。
岁月如龙蛇般蜿蜒,然而那人却依然冥漠。平生写下万篇诗作,耿耿的志向又托付于谁?
听闻仲氏之贤,风骨似其伯。自此披开雾霭,月梁抚慰我离索的心。
纷繁的鸡鹜中,孤鹤展翅高飞。阳秋时节的皮肤如镜,玉指下的脉搏。
仍有刀圭之功,可以与庙堂的爵位抗衡。四百种疾病,如同禽鸟应声而落。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林景熙,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人文思想的探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时期,表达了对政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抒发对两山翁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经济、政治的深刻思考与对社会疾苦的关注。诗中多次提到的“寒士”与“民瘼”,体现了诗人对平民百姓处境的关切,表现出其为民请命的情怀。此外,诗中引入的历史典故与隐士思想,展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比孤鹤与鸡鹜,表达了对高洁志向的追求与对庸俗生活的反叛。最后,诗人通过“刀圭”与“病”的比喻,深入探讨了个人能力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思考,对社会疾苦的关注,以及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两山翁”象征什么?
A. 隐士 B. 官员 C. 学者
诗中“寒士”指的是?
A. 富有的人 B. 贫寒有志的人 C. 官吏
诗中“刀圭”象征着什么?
A. 权力 B. 技艺与能力 C. 财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林景熙的作品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林景熙更侧重于对平民疾苦的关注,而杜甫则更多地展现了个人的身世与历史的沧桑感。
推荐书目